7月30日,東營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召開。東營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學東就東營市現代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相關介紹。
近年來,東營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錨定建設高效生態漁業樣板區目標,堅持生態優先、集約高效、創新驅動,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24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63.8萬畝,產量56.67萬噸,一產產值100.55億元。
水產種業全面突破。建成“育—繁—推”一體化苗種生產單位22家,年繁育各類苗種能力超過500億單位,建成全國重要的南美白對蝦、海參苗種生產基地。“黃河口1號”大閘蟹良種選育至第3代,2個對蝦新品種(“海興農3號”“渤海1號”)、2個海參新品種(“華春1號”“魯海2號”)通過農業農村部認定,日本對蝦“黃豐1號”具備新品種申報條件。
主導產業塑成起勢。全市規模化養殖企業110余家,海大、正大、通威等多家龍頭企業進駐東營市投資發展,培育形成了市現代漁業示范區、河口百萬畝生態漁業區、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等六處產業發展集聚區。其中,黃河口大閘蟹養殖面積7萬畝,年產量7870噸,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大閘蟹養殖基地;對蝦池塘養殖面積42萬畝、工廠化養殖面積140萬平方米,年產量7.86萬噸,占全省對蝦總產量的1/4;海參池養面積17萬畝,年產鮮參1萬噸,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單片海參灘涂養殖區;淺海貝類底播增殖面積87萬畝,年產量31.7萬噸。
品牌建設創標提質。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入選首批《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獲中國貿促會地理標志產品品牌認證,首次供應澳門市場。東營市榮獲“中國對蝦之都”殊榮,正大RAS藍寶石蝦獲全國首張對蝦可生食產品認證,東營通威生產的“利津濱海對蝦”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家對蝦企業、2家大閘蟹企業獲BAP(最佳水產養殖規范)和NSF(無抗生素產品)“雙認證”。通和文蛤、海躍海參、惠澤黃河口大閘蟹、景明蝦皮等9個品牌入選山東知名農產品和“好品山東”品牌。
項目爭取成效顯著。東營市河口區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立項,東營市連續成功爭取墾利區、河口區兩個國家級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項目,數量在全國地級市居首,爭取資金3億元,體量為建市以來最大。計劃用三年時間,圍繞養殖生產基礎設施、水產苗種生產、生產服務保障等方面,成建制打造產業特色鮮明、設施裝備領先、輻射帶動有力的漁業綠色循環發展樣板。成功爭取省級對蝦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爭取省級專項資金1億元,利用三年時間,實施對蝦種質創新、綠色養殖、精深加工等五大工程,推動海洋漁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下一步,東營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將重點推進相關重點工作。著力夯實漁業發展基礎。扎實推進兩個國家級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項目實施,改造提升標準化養殖池塘3.3萬畝,新建工廠化養殖車間9萬平方米,年新增對蝦產量3000噸、優質大閘蟹產量1000噸。加快省級對蝦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項目實施進度,推動對蝦工廠化養殖面積突破200萬平方米,總產量突破10萬噸,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打造北方水產種業硅谷。實施藍色種業振興行動,爭取省級種業園區扶持政策,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繁育基地為載體的種業發展體系。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智慧漁業,提高漁業質量、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打造“1+N”水產品品牌體系,以“黃河口”地理標志為引領,培育更多地理標志、綠色、有機、名特優新漁品,提升黃河口水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