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把深遠海養殖作為主攻方向,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2800多個;內蒙古自治區鹽堿水養殖面積達78萬畝,漁業產量4.87萬噸,產值10.29億元;江蘇省創新集成蝦蟹混養、一稻三蝦等綠色健康模式20余項,累計推廣面積超320萬畝;浙江省以“千萬工程”理念推進“美麗漁場”建設,全域“治尾水”、全面“優飼料”、全量“減用藥”……這些成果僅僅是近年來各地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0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五大行動”以來,有力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國培育“五大行動”骨干場(戶)1614個,示范養殖面積960萬畝,示范推廣水產新品種98個,骨干場(戶)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實現全覆蓋,養殖尾水實現循環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
在山東省壽光市紀都現代農業園區,一套魚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代表參觀。這套魚菜共生系統養魚尾水經過植物吸附、超微過濾、紫外燈除害等環節治理后回流到養殖池,構建起“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水循環系統,還衍生出魚菇、魚果等多種模式。
“經過持續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下簡稱“水產總站”)站長韓剛表示,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五大行動”實施工作,將其寫入《“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和2023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下,水產總站指導全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穩步推進實施“五大行動”,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魚菜共生、近海生態環保網箱養殖等一批集約高效的設施水產養殖模式,以及“三池兩壩”、底排污、人工濕地等一批管用、實用的尾水治理模式在各地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福建省投建深遠海養殖平臺23臺,重力式深水網箱5300余口,傳統漁排升級改造100多萬口;湖北以稻漁模式帶動稻蝦、稻鱔、稻鱉、稻蟹、稻蝦鴨等多種形式的種養模式,面積近900萬畝;山東建設萬畝級、十萬畝級生態養殖基地,創建國家級骨干場(戶)88處,示范帶動健康養殖面積超150萬畝;廣西以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模式為重點,建成國家級骨干基地60個,示范推廣圓池總數超3萬個、252.7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寧夏在缺水的山地、鹽堿地推廣應用菜棚菜魚共作生態種養技術,單棚年利潤約5萬元,效益是單種蔬菜的2倍。
“水產總站指導各地抓住影響尾水治理效果的關鍵,改造硬件、推廣技術、制定標準三管齊下。”韓剛表示,水產總站開展了水產養殖尾水生態治理技術團體標準制定并依托骨干基地開展示范推廣,實現精準治理。江蘇、河南、吉林、山西、黑龍江、廣西、浙江、寧波、安徽等地制定了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規程。
“這是我們孵化出來第13天的‘邦儂’蝦苗,比15天的普通蝦苗發育更強壯!”在山東恒興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池里,比芝麻粒還小的蝦苗在強光手電照耀下異常活躍。由他們培育的“快大”“高抗”系列邦儂蝦苗,從源頭上杜絕感染,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的特點,2025年實現60億尾銷售,還實現“北苗南運”新突破。
種業夯實漁業發展的根基,我國首次完成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基本情況普查,調查養殖主體92萬余家,普查到水產養殖種質資源857種,有效保存12萬余份種質資源遺傳材料,發布《國家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名錄(2023年版)》《國家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狀況報告》等重要成果,查清了我國水產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區域分布和特征特性,全面摸清了資源家底,為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廣東省連續5年舉辦水產種業博覽會,種苗交易量累計達到370億尾(粒),帶動種業上下游投資超15億元,已從淡水品種養殖拓展為全國性海水養殖品種創新中心,海水魚苗與養殖產量居全國首位,在全國率先突破南海大黃魚、黃金鲹、章紅魚、黃唇魚、巴浪魚人工繁育技術,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黃鰭金槍魚陸基循環水養殖。
湖南省依托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圍繞草魚、鱖魚、湘華鯪等9個重點品種,開展多抗高效性狀改良及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浙江實施水產育種重大專項,創新種質(新品系)73個,先后育成推廣黃姑魚“全雌1號”等國家新品種34個;國內“中興1號”“中興2號”等南美白對蝦新品種相繼培育成功,使國產種蝦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擺脫進口依賴。
實施“五大行動”,持續推進水產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各地年示范推廣98個新品種,推動南美白對蝦、蝦夷扇貝等重要品種聯合育種,探索建立商業化育種新機制,遴選發布121家國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審定通過首個金鯧“晨海1號”和克氏原螯蝦“盱眙1號”等一批新品種,新品種累計達306個。
“五大行動”開展以來,水產總站積極組織實施全國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和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計劃,落實苗種產地檢疫制度,開展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建設,不斷夯實水產養殖生物安全基礎。
福建省強化大黃魚配合飼料推廣應用,大黃魚深遠海養殖配合飼料使用率達100%。吉林省依據各骨干場(戶)不同的養殖模式和河蟹養殖規格,研究制定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試驗技術方案。廣西將骨干基地設為病害測報點,每年建立10個用藥減量試點,采取“百日攻堅”等硬核措施,開展魚藥殘留專項整治。重慶市聚焦“一品一策”水產品藥物殘留攻堅治理,做到精準用藥、減量用藥,同時強化加州鱸魚、烏鱧、鱖魚等品種養殖的技術集成,進一步提高配合飼料幼雜魚替代率。
目前,水產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已涵蓋大菱鲆、花鱸、大黃魚、石斑魚、鱖魚、烏鱧、大口黑鱸、青蟹、梭子蟹、中華絨螯蟹等10種水生動物。
“我們連續多年在全國26個省份開展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針對性強、覆蓋面廣、讓群眾直接受益,已成為農業農村部‘為農民辦實事’的重要載體。”韓剛表示,水產總站健全完善五級測報體系,在全國設置5000余個監測點,每月發布疾病預警信息。目前,全國骨干場(戶)水產養殖用藥總量持續降低。2024年產地檢疫申報點達到2756個,已公布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19家,為從源頭控制病原擴散提供有力支撐。
據統計,“五大行動”開展以來,水產總站累計發布推介重點推廣水產養殖品種67個、水產養殖技術48項,漁業新技術38項、新產品13項、新裝備20項。各省圍繞“五大行動”累計制定技術標準11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