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于今年5月凱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隨科考船回國。自2018年以來,海儀所派往南極的科考隊員肩負著在中山站布設激光雷達并進行觀測、維護的使命,在海儀所研究員王章軍帶領團隊攻堅克難下,該探測裝備及技術在我國實現從弱到強。
王章軍長期從事海洋光學與激光探測技術研究和設備研制工作,在南極部署我國自己的激光雷達,蘊含著他多年以來的夢想。早在中國海洋大學讀博期間,他就參與了國內首臺車載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的研制;而在2009-2010年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訪問學習期間,他參與研發了Fe玻爾茲曼測溫激光雷達,更在心里埋下了研制出國產海洋、極區激光雷達的種子。
“經略海洋,必須先要認識海洋,而我國認識海洋的手段相對有限。”回到國內,王章軍開始帶領團隊研發船載激光雷達。由于晚上可以避開太陽背景光的影響,團隊成員經常通宵工作調節信號。為了突破多波長發射與多通道接收等技術難題,他們經常白天進行分析和硬件調試,晚上進行實驗觀測,24小時連軸轉。最終,他們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于2014年研制出國內首臺船載多波長氣溶膠激光雷達,相關產品成功應用于中國氣象局大城市綜合觀測中,為國慶70周年閱兵提供了氣象保障。
就是在這次研究的積累下,王章軍團隊又開始涉足極區激光雷達的研制。2018年,海儀所聯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共同研制出國際上首臺在南極部署的可全天時觀測80-110公里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的鈉熒光激光雷達。
在海儀所“激光雷達探測技術”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展示了在南極中山站上部署的激光雷達照片。畫面中,三束激光以不同的方向直指天空,在綠色帶狀的南極光下顯得如夢如幻。“這是我國在南極布設的第一套激光雷達,海儀所參與了系統控制和數據采集軟件開發工作,相當于研發了電腦的操作系統。”王章軍介紹說,根據激光的回波信號,將獲取到南極中高層的大氣觀測數據,從而進一步認知其時空分布、預測其變化及對氣候的影響。
從萌生研制國產極區激光雷達想法到真正實現目標,王章軍這一路歷時10年。雄關漫道,他并沒有止步。2019年,他帶領團隊自主研制出我國首臺在南極部署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填補了我國對南極大陸低空(0-3km)大氣風場探測的空白。目前,南極中山站共有4套大氣探測激光雷達在位運行,它們相互配合,實現了極區大氣準全高程(0-110km)地基同步觀測,促進我國在極區大氣探測激光雷達領域邁入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站在新的起點上,在北極部署中國自己的激光雷達成為王章軍的新夢想。他說,將繼續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勇于開拓、甘守寂寞,力爭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黨員檔案
王章軍,男,1982年9月出生,200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科研處處長。先后獲得山東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獎、山東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