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正式公布批復,同意《橫琴國際休閑旅游島建設方案》。建設國際休閑旅游島需要以優質的海洋生態環境為依托,加快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提升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自然資源部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華梅認為,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應重視技術方法研究,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的生態修復方案。
記者:請簡要介紹近年來廣東省海洋生態狀況?
黃華梅:隨著“藍色海灣”“生態島礁”“生態海堤”等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廣東海岸帶生態保護取得了“修復效果初步見效、海洋環境初步改善、人居環境初步提升、管理機制初步建立”的階段性成果。具體來講,海灣修復、重點水域生態修復、近岸污染防治與水域生態修復取得初步成效,海洋生態得到改善。近年來,全省近岸海域一、二類水質年均比明顯提高,劣四類水質年平均比顯著下降。新建海岸帶海濱公園、休閑綠道、市民廣場、科普基地,拓展公共休閑空間,改善人居環境。工作部署先易后難、遠近結合、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全省整治修復工作,謀劃全省整治修復長遠規劃。
記者:廣東海岸帶生態保護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黃華梅:一是率先推行美麗海灣和海島建設。廣東省在積極推進落實汕頭市、汕尾市藍色港灣的基礎上,率先制定了《廣東省美麗海灣建設總體規劃》。2015年省級財政安排資金9000萬元,用于支持汕頭青澳灣、惠州考洲洋、茂名水東灣的美麗海灣建設。啟動“十大美麗海島”評選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各界關心海島、保護海島、建設海島。
二是地方主動抓實生態保護修復。積極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廣東共有5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數量居全國沿海省份之首。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保護區達103個,其中各類海洋保護區52個,保護區數量和面積穩居全國前列。
三是基于陸海統籌率先實行海岸帶綜合管控。《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發布,將沿海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建設世界級沿海經濟帶。率先在深圳大鵬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責任審計、編制海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并在“灣長制”制度基礎上,推出海岸線保護“段長制”。
四是主動謀劃頂層設計。廣東省委將海岸帶生態修復融入“大學習、深調研”活動,積極探索廣東地方相關技術標準,謀劃全省整治修復實施方案,制定整治修復工程驗收和人工岸線整治修復成自然岸線的認定標準。
記者:針對全國海岸帶生態保護利用有哪些建議?
黃華梅:海岸帶不但是海洋經濟的主要載體,也是人民群眾親海的重要生態空間。推進科學的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可有效破解海岸帶陸海統籌的難題,實現陸域和海域兩種不同生態系統管理保護的有效銜接,構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海岸帶保護利用新格局,守住資源環境底線的同時,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對美麗海岸的需要。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調動地方積極性,研究出臺全國海岸帶綜合保護利用規劃、整治修復行動計劃、工作監督管理辦法、占補平衡管理制度。
二是加強基礎研究,提出科學的生態修復方案,開展濱海濕地生態建設與修復技術、沙灘保育技術研究、海岸防護技術、典型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水生生物資源恢復等技術研究。
三是搞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和項目設計,做好總體設計,省級規劃先行,把項目納入市縣的整體規劃,做好整治修復項目儲備,建設整治修復項目管理庫。
同時,還要規范項目實施行為和項目資金管理,建立并實施考核、問責、獎勵等機制,制定出臺地方性的海岸帶整治修復驗收標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