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4月16日,山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座談會在濟南市召開。
會議指出,2012年,在各級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下,全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穩步推進,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凸顯。其中,全省共投入海洋增殖資金1.57億元,同比增長17.2%。累計增殖各類海洋水產苗種56.8億單位,超計劃12%。回捕海蜇、對蝦、梭子蟹等大宗資源4.14萬噸,產值19.92億元,創歷史新高。全省人工魚礁總數達到150多處,面積1.2萬公頃,增殖型、聚魚型魚礁占大多數。廣大海區漁民從中受益,平均增收2827元,對漁區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全省淡水生產性放流放流淡水魚、蟹類苗種1.3億多單位,年回捕量超過5萬噸,產值4億多元。同時,大力實施“改漁凈水”工程,引導10多個市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城市水系放魚活動,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形成城市水系生態放魚新高潮。全省新選劃建立了6處國家級、10處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省保護區總量達到64處,保護區面積達到34.15萬公頃。全省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達到30處,成為數量最多的省份。監測顯示,保護區內水質和受保護的生物量明顯好于其他水域。
會議強調,2013年,海水增殖放流放流資金重點向現代漁業園區和海洋牧場傾斜,加大海底漁業增殖和休閑漁業增殖力度,積極擴展公益性貝類放流試驗范圍和規模,合理安排魚類放流種類和規模,逐步形成魚蝦蟹貝藻協調發展的立體化養殖格局。加強現有人工魚礁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淡水增殖放流要通過持續組織開展大規模、多層次系列養護活動,拓展其生態、文化、社會功能,打造成像陸地“植樹造林”一樣的群眾性公益活動,促進湖泊、河流、城市水系和水源地等水域生態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將繼續組織做好省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選劃建設,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新選劃建設一批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將其納入重要漁業水域進行保護。加快保護區配套制度建設,并逐步建立保護區信息公開制度。
會議要求,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提升認識,多方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增加投入,加大資源養護力度。進一步理清思路,及時總結經驗做法,科學謀劃養護事業更大發展。進一步建章立制,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提高養護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科技攻關,圍繞養護開展研究,提高技術支撐水平。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吸引更多公眾參與,擴大社會影響,積極營造良好氛圍,從而推進資源養護事業再上新臺階,為打造生態山東、美麗山東作出新貢獻。
據悉,《山東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將印發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