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攜手合作,成立中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以了解不同白海豚種群間的關系,協助區內政府制訂長遠保育方案。
14日為“第十七屆海洋公園保育日”,海洋公園特別舉行成立儀式。保育基金主席陳晴表示,基金在今個財政年度向中山大學撥款及捐贈樣本,希望為業界提供平臺,以統一的基因分析方法,了解白海豚不同種群間的關系和對環境之適應力,有助區內政府制訂有效的保育政策。未來,保育基金計劃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繼續為基因數據庫提供更多樣本,以成為全亞洲數據最齊全的基因數據庫為目標。
據介紹,基因數據庫位于廣州的中山大學內,占地120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存有最多基因樣本、且覆蓋率最全面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共存有120多個擱淺白海豚的內臟、皮膚、牙齒等樣本,涵蓋了大部分的白海豚熱點水域。
首席研究員中山大學吳玉萍教授說,很感謝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及保育基金在提供樣本、知識交流以及財政上給予極大支持。“我們首次引入國際標準,例如將樣本以零下140度的超低溫特制冰箱進行保存,務求妥善存取樣本資源。我們的研究顯示,由于珠江口(包括香港)白海豚種群遺傳多樣性甚低,導致其環境適應力低,亦增加受生態污染而染病的可能性,因此它們后代的存活率有機會較正常為低。透過成立基因數據庫,我們希望為評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以制訂中華白海豚保護策略。”
保育基金于保育日舉辦研討會,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所賈力誠博士發表他聯同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黃祥麟博士及珠海中山大學的研究,推算出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正以每年平均2.46%的幅度下降,更估計會于60年內大減74%。
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表示,自2006年5月起至去年,香港共處理了172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以年長或年幼的海豚為主。
保育基金與基因數據庫更透過分析擱淺海豚樣本數據,發現多個種群的基因多樣性甚低,加上有研究顯示,內地多個地區的白海豚種群數量均下降,若棲息環境轉變或受破壞,種群的未來將會非常嚴峻。保育基金更藉“基金之友”的成立,讓更多有志加入保育行列的人士共同為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的生態保育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