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日前,海南省政府批準該省水產研究所在三沙市中沙群島漫步暗沙海域進行科研基地建設,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魚蝦類養殖和內藻類底播養殖試驗的相關科學研究。
漫步暗沙被選為基地
實施相關養殖研究的海南省水產研究所于2010年,在該海域開展了底播資源增殖放流項目,經調查研究,在中沙群島漫步暗沙海域開展底播資源增殖效果較好。
在環境條件較好、污染少,適合底播的中沙群島最淺水域漫步暗沙開展底播資源增養殖,可為海南乃至全國的藻類、貝類資源做好種質資源供應庫,達到資源增殖、品種優化、水質凈化、保種的效果。
漫步暗沙位于中沙群島中沙大環礁淺湖內中部,整個暗沙全部在海面以下,最淺處水深約9米,等深線20米以上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整個中沙群島中最淺的暗沙,長3公里,寬2.5公里,最小水深9米,較適合底播資源增殖。
中沙盛產珍貴海產品
據記者了解,中沙群島是海南省重要的漁業開發生產基地,自開發以來,海南省一大批漁民在中沙群島海域收獲到大量的優質魚類、貝類和藻類。中沙群島附近海域營養鹽分豐富,是南海重要漁場,盛產金帶梅鯛、旗魚、箭魚、金槍魚等多種水產。珊瑚礁的生物量也較高,形成五光十色的“海底花園”。中沙群島海水清凈,海溫25℃至28℃之間,最適合各類海產繁殖生長。因此,中沙群島漁場素以出產海參、龍蝦、硨磲等珍貴海產品而著名,且產量極高。
南海是我國四大漁區之一,漁場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地處赤道帶、熱帶,海水溫度適宜,水質肥沃,飼料充足,是經濟魚類的索餌場和越冬場,漁產資料豐富。已經鑒定的魚類有15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約200多種,主要有石斑魚、馬鲅魚、烏鯧魚、銀鯧魚、紅魚、魷魚、鯊魚等等。還有很多珍貴的海產品種,如海龜、海參、海蜇、海蟹、海馬、龍蝦等等。
漁民習慣上將西南中沙群島廣闊的海域劃分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漁場。各漁場水產資源分布無顯著特點,但略有差別。
除了普遍盛產魚類以外,西沙漁場盛產大馬蹄螺、籬鳳螺及觀賞貝類,南沙漁場盛產大馬蹄螺和硨磲等,中沙漁場盛產各種海參。漁民根據來島作業的目的,分別到選定的漁場進行捕撈,每趟必定滿載而歸。
中國漁民的海上家園
每逢一至四月,海面風浪不興,海溫趨暖,海水清澈之時,漁民們成群結隊前往中沙群島生產,主要是垂釣名貴魚類和捕撈海參、龍蝦等。
與中沙群島一樣, 西南中沙群島眾多的島嶼礁灘是海洋漁業的優良基地。漁汛季節一般從每年的10月開始,此時海南島、廣東、福建等地的漁民,紛紛揚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島海區進行漁業生產。
據報道,1996年僅瓊海市潭門一地就有170多艘漁船前往西沙、南沙作業。高峰時,該海區云集大小漁船約有500艘之多,捕撈到大量的漁貨產品。漁汛季節一般延續到次年臺風到來之前的5月,這時大多數漁船返回海南島或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也有一部分漁民在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上居住下來,堅持長期生產,他們將較大的漁船作為母船,從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個島嶼上,筑屋或搭篷居住,常年從事淺海捕撈或據島進行一些農業生產,母船則定期來島供給生活用品和收集漁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