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2月15日電(記者張旭東)被列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的“海水養殖動物主要病毒性疫病暴發機理與免疫防治的基礎研究”項目15日在青島啟動,以期保障海洋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宋林生介紹,這個項目選擇經濟和學術價值并重的對蝦和魚類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對蝦白斑綜合征和魚類虹彩病毒病的病毒侵染、復制和傳播的關鍵分子過程,天然免疫系統應對病原感染的應答機制和病毒感染阻斷劑和宿主免疫調節劑的作用機制等。
“海水養殖動物主要病毒性疫病暴發機理與免疫防治的基礎研究”項目依托山東省科技廳和中國科學院,共有3600萬元的經費支持,為期5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黃海水產研究所等12個單位的科研人員參加此項目,90%的科研人員擁有博士以上學位。
宋林生介紹,通過5年的科研攻關,項目將建立較為完善的海水養殖動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發生、暴發及宿主抗感染免疫的基礎理論體系,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創性成果,提升中國海洋動物病害學在國際研究前沿的地位。
“同時,這個項目將建立和發展針對對蝦和魚類病毒性疫病防治的有效方式和途徑,促進和保障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組建一支在水產疫病發生和防治研究方面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團隊,培育一批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研究骨干。”宋林生說。
對蝦和魚類是我國海水養殖的主導品種,品質優良,也是我國水產品中的主要出口創匯產品,但疫病一直困擾養殖蝦和魚類產業的發展。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影響63個屬的100多種甲殼類動物,虹彩病毒影響29個屬的100余種魚類,這導致我國魚類產量始終不能突破100萬噸,兩種疫病每年造成損失100億元以上。
當日,另一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征、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項目同時在青島啟動,這個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擔任首席科學家,將致力于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乃勝表示,這個項目將提高中國氣候預測和海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有利于提升我國對臺風、風暴潮等氣候災害的防災減災水平。
???
來源:水科院
主辦單位:黃海水產研究所
魯公網安備: 37020202000458號 魯ICP備:05024434號-8
工信部備案網站查詢:http://beian.miit.gov.cn
網站保留所有權,未經許可不得復制,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