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配合國家的外交戰略、政策導向及現代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需求,提高我國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支撐我國在全球漁業科技資源的占有能力和漁業國際事務的話語權,“十二五”期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緊密圍繞國家漁業科技重大戰略需求和“國內知名、世界一流的漁業科研院所”的建設目標,積極謀劃和實施漁業科技全球戰略布局,強化頂層設計,立足國際視野和全球發展戰略,成功地探索出“互訪交流-科研合作和技術、資源引進-簽署協議或備忘錄-建立聯合研究實體-全面實質性合作”和“發揮漁業研究國家隊的國際責任-援外培訓和技術援外”的全方位、多形式、重實效的漁業科技“請進來”與“走出去”的“頂天立地”式國際合作模式,提升了全院在漁業科技合作中的主導權和國際影響力。
簽署備忘錄和合作協議,合作對象不斷拓展。全院不斷深化與北美、拉美、歐洲、大洋洲、亞洲等地區國家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的漁業科技合作,積極拓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并建立長效機制。與荷蘭、美國等30多個國家的研究機構、高校等開展了合作研究與技術交流,與FAO、PICES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簽訂了13個院級合作備忘錄和45個所級合作協議,推動了全院漁業科技國際合作的實質性開展。
國際合作項目和經費突飛猛進,基礎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院新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96項,開創性地爭取到了2項自然基金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項目總經費5383.5萬元,國際合作項目從數量和經費上呈現了良好勢頭,在水產健康養殖、水產遺傳育種技術、種質資源與技術引進等領域和學科取得了可喜的大成果,如成功破譯了首個比目魚基因組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推動了銅合金網箱在海水養殖的應用;通過引進紫黑翼蚌、加州鱸、南美白對蝦等種質資源、分子育種和BLUP選育等先進技術,有效豐富和優化了我國水產養殖品種結構。
建設國際合作研究實體和平臺,對外合作不斷強化。全院深入分析國際漁業科技發展趨勢,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建成了科技部海洋漁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1)、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對蝦白斑綜合征及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參考實驗室(2011)、中美魚類免疫學聯合實驗室(2012)、中韓漁業聯合研究中心(2013)、中美淡水貝類種質資源保護及利用國際聯合實驗室(2013)、中匈魚類免疫藥理學國際聯合實驗室(2013)、FAO水產養殖及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2014)等8個國際合作研究實體和平臺,有效推動了全院漁業科技合作的大平臺建設。
技術援助和培訓工作內外發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全院依托FAO水產養殖和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亞太地區水產養殖中心網區域指導中心、商務部、農業部和科技部援外技術培訓基地,共承擔了62個技術援外項目,其中,援外工程技術項目3個、援外技術指導、咨詢與培訓項目14個、援外培訓項目45個,為拓展全國漁業技術和企業產品“走出去”提供了便利。其中,2015年首次承擔商務部、教育部聯合主辦的“2015-2017年漁業專業碩士項目”,為緊密契合“一帶一路”戰略目標,響應推進高端援外學位學歷教育項目的號召邁出了最有力的一步。
組織國際學術會議與人才海外深造,學術和人才交流模式不斷成熟。全院堅持“服務發展、確保重點、規范管理、精簡務實”的原則,主辦或承辦了包括水產科技論壇、中日韓水產科研機構負責人會議等國際性學術會議39個。全院共有49人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者、攻讀博士(后)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丹麥、挪威等國深造學習;共有13人獲得國家外專局資助赴美國、加拿大、德國、匈牙利、奧地利、日本等國開展專業學習和培訓,為全院培育大項目、大成果奠定了智力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