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至6日,第13屆亞太海洋生物技術大會(13thAsia Pacific Marine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 APMBC)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市召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院士、徐文騰副研究員應邀參會。
亞太海洋生物技術大會始于1995年,旨在召集亞太地區從事海洋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產業人才,圍繞水產生物技術、海洋生物能源、食物和藥物等方面交流學術和技術進展,迄今已成功舉辦了12屆,是海洋生物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會議。
本屆亞太海洋生物技術大會是新冠疫情后該領域召開的第一次大規模線下會議,共有來自中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的300余名科學家參加本次會議,大會分為6個專題,共有近百場學術報告。期間,陳松林院士做了題為“中國海水魚類生物技術創新與種業發展(Bio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reeding Progress of Marine Fish in China)”的主題報告,徐文騰副研究員做了題為“foxo基因參與半滑舌鰨雄性分化(foxo Genes Participate in Mal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tongue sole)”的墻報匯報。本次學術交流對于了解國際海洋生物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宣傳中國在海水魚類生物技術研究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尋求國際合作機會,擴大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陳松林院士在第13屆亞太海洋生物技術大會水產養殖論壇上做主題報告
10月6日至7日,陳松林院士作為全球華人海洋生物學家協會的16位發起人之一,受邀參加了在弗林德斯大學舉行的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球華人海洋生物學家會議,全球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上,陳松林院士代表發起單位,向國內外同行介紹了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發展歷史、主要學科方向、重要科技成果、重要研究平臺及發展規劃等,并深度參與了協會的發展戰略研討。

陳松林院士在全球華人海洋生物學家協會成立大會上做報告
全球華人海洋生物學家協會旨在把全球海洋生物界的華人專家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學術交流和產學研合作,整合國際先進生物科技力量,促進知識轉移轉化,提升華人在國際海洋生物領域的學術聲譽及行業地位。本次會議圍繞海洋資源可持續性利用、海洋生物技術研發、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該協會的成立也將為全球華人在海洋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與合作開啟新的篇章。

全球華人海洋生物學家協會發起者(或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