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牙鲆重要性狀的遺傳解析及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的建立與應用”成果榮獲2018-2019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大漁創新獎。
“牙鲆重要性狀的遺傳解析及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發現牙鲆視黃酸通過干擾甲狀腺激素對視黃酸受體/甲狀腺激素受體形成的異二聚體作用而抑制眼睛移動,揭示了牙鲆眼睛的移動受到甲狀腺激素和視黃酸信號通路的拮抗調控;發現視蛋白通過促進視黃酸合成調控比目魚體色不對稱發育,揭示了比目魚體色左右不對稱的形成機制。通過構建牙鲆高密度SNP遺傳連鎖圖譜,發掘了多個抗細菌病相關QTL位點,結合牙鲆抗愛德華氏菌蛋白譜,鑒定到多個牙鲆抗病免疫基因,揭示了牙鲆抗細菌病的分子機制;通過對牙鲆參考群體和候選群體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鑒定出1934475個SNP位點,利用BayesCπ和GBLUP算法進行基因組估計育種值計算,通過GEBV指導牙鲆抗病良種選育,從而建立了牙鲆抗病性狀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該項目在Nature Genetics和DNA research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論著19篇,其中SCI論文13篇,累計影響因子達57.03,累計他引次數超過94次。利用該項目技術,培育出“鲆優2號”牙鲆新品種,該品種比普通牙鲆生長速度提高20%左右,養殖成活率提高20%左右。新品種在山東、河北、天津等地進行了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