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本報3月8日訊 “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開發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近日在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雷州養殖基地進行現場驗收。該項目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以下簡稱“湛江灣實驗室”)2023年設立的重大項目,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院士擔任首席專家,湛江灣實驗室、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實施。該項目通過階段性驗收,標志著湛江硇洲族大黃魚首次實現人工繁育。
大黃魚被譽為我國傳統“四大海產”之首,分為岱衢族(分布于南黃海至東海)、閩-粵東族(分布在臺灣海峽至粵東)和硇洲族(分布在粵西南海)三大種群。硇洲族大黃魚作為廣東粵西地區的本土優勢資源,具有明顯區別于東部沿海大黃魚族系的表型特征。相較于其他族群,其更具有野生大黃魚特有的性狀品質,遺傳多樣性也更加豐富,耐高溫能力強,更適應在深遠海進行養殖。但野生硇洲族大黃魚資源日益減少,迄今尚未有人工繁育和養殖的硇洲族大黃魚上市銷售。
2023年5月,湛江灣實驗室啟動了“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開發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的重大項目,聘請陳松林院士為首席專家,聯合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開展本地區野生硇洲族大黃魚繁育技術攻關。經過近兩年的聯合攻關,逐步突破硇洲族大黃魚野生親魚馴化、人工催熟催產、人工授精和孵化、規模化培苗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成功實現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的人工繁殖。現場驗收確認,共培育30日齡規格2.5厘米硇洲族大黃魚苗種超30萬尾,一致同意通過階段性成果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