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產業之一,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食品資源。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漁業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與此同時,由于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漁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確立“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戰略,并由此走出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式現代漁業發展道路。隨著資源與環境約束日益加大,未來中國漁業將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唐啟升是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學家,長期從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以及發展戰略研究,開拓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和大海洋生態系統研究,在漁業生物學、資源增殖與管理、遠洋漁業、養殖生態等方面有多項創新性研究,為中國漁業科學與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和生態系統水平海洋管理基礎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突出貢獻。
在采訪中,唐啟升院士為我們分享了中國式現代漁業的發展歷程,并對發展碳匯漁業的意義進行闡釋,此外還對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
Q從傳統漁業到現代漁業,您認為中國漁業有哪些變化?其推動因素有哪些?
唐啟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漁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漁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漁業產量大幅度增加。從漁業總產量來看,中國漁業總產量從1949年的52萬噸上升至2020年的6500萬噸,在世界漁業總產量中的占比則從2.7%上升至35%。從養捕比來看,1949年,中國漁業養捕比小于5:95,也就是以捕為主;2020年,我們的養捕比高達80:20,顯著高于世界平均養捕比。
其次,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1949年,中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約0.7千克,1985年為7.57千克,2020年增長至46.39千克,是世界平均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的2倍。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走出了一條“以養為主”的中國特色漁業發展道路,不僅顛覆了世界“捕撈為大”的漁業發展模式,同時顯著提升了漁業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食物供給功能、生態服務功能和文化服務功能。
總的來說,中國特色現代漁業的發展為保障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營養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大國糧倉”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中國特色現代漁業的發展則源自于以下4個驅動因素:
一是超前的思想準備。1958年,“養捕之爭”的討論,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認識到水產養殖將在現代漁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國家。
二是堅實的科技支撐。1958年,鐘麟團隊攻克鰱鳙等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帶動了規模化養殖技術和學科的發展,促進了水產養殖業普遍而廣泛的發展。
三是正確的發展決策。1985年,“以養殖為主”的決策,使中國漁業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并影響了世界,形成了典型的中國式發展。
四是清晰的發展理念。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針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中國采取了正確的應對措施,提出健康養殖、生態養殖、碳匯漁業、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和“資源養護型捕撈業”發展新模式等一系列發展理念,逐步形成以資源養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的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
Q您提到中國漁業“以養為主”模式對世界“捕撈為大”模式的顛覆,能否講講這一歷程?
唐啟升:“以捕為主”或“捕撈為大”的發展模式是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在漁業的應用。1850年前后,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惠及漁業,蒸汽機開始用于捕撈業,催生了近代漁業發展,形成“以捕為主”或“捕撈為大”的發展模式并一直延續到現代漁業。這一點可以從數據中看到,1950年代水產養殖業總產量在現代漁業總產量中的占比很小,約為3.22%。
1958年,中國水產部負責人高文華在《紅旗》雜志發表“養捕之爭”的文章,對“以捕為主”或“捕撈為大”的發展模式提出了質疑。之后中國確定“養捕并舉”的發展方針,促使漁業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發生了改變。這是世界上首次有國家從國家層面認識到單靠漁業捕撈不能滿足對水產品的需求,需要發展新的生產方式。1985年,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中國提出“以養殖為主”漁業發展方針,并在1986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予以確立。這一方針實施后,中國水產養殖快速發展,并在1988年首次超過捕撈產量,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
但直到本世紀初,歐美國家仍堅持原有的發展模式,將漁業等同于捕撈業。直到201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6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狀況》報告中提出,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一年,水產養殖業對人類水產品消費的貢獻首次超過野生水產品捕撈業。報告同時肯定了中國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意味著中國發展模式得到了世界認可。此后,不僅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水產養殖,發達國家也看到了這其中的好處。2020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捕撈量,二者在漁業總產量的占比為51:49。
Q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碳匯漁業備受關注,您也發表過多項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能否簡要講講您的洞察?
唐啟升:海洋碳匯漁業是海洋生物“藍色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率先提出碳匯漁業概念和倡導發展碳匯漁業的國家。
碳匯漁業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收獲的過程,把這些已經轉化為生物產品的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也被稱之為“可移出的碳匯”和“可產業化的藍碳”。碳匯漁業能夠充分發揮碳匯功能,直接或間接吸收并儲存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而減緩水體酸度和氣候變暖。
中國海水養殖面積和產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養殖對象以貝、藻類為主,有顯著的碳匯生態功能,在減排二氧化碳和緩解水域富營養化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以2020年為例,全國海水養殖貝類面積占總面積的60%,產量占到海水養殖水產品總產量的69%,可固碳130萬噸,約480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每年吸收我國4.6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匯漁業作為全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將引領中國漁業飛躍式發展。一方面發展碳江漁業首先要轉變傳統漁業粗放的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像海水養殖這樣碳匯效益顯著的產業,或碳儲存和碳替代效益顯著的產業。另一方面也對于漁業信息統計提出更高要求,必須更加詳盡與連續。此外,還要加強水產學科中關于個體碳匯和群體碳匯的科學研究,從而為制定碳匯計量標準提供數據基礎。
Q您認為中國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唐啟升: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管理與科技任務,需要堅持不懈的奮斗和努力。
中國水產養殖結構具有種類繁多、多樣性豐富、營養層次多、營養級低、生態效率高、生物產出量多的顯著特點。這些特點不僅為解決吃魚難、農民增收、提供優質蛋白、調整漁業結構做出重要貢獻,同時對減排二氧化碳、緩解水域富營養化發揮積極作用。預計在一個較長時期里,這種水產養殖結構在中國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這也成為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背景。
未來,中國漁業要遵循綠色低碳和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走環境友好、資源養護、碳匯漁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產出的漁業高質量發展道路,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力:
一是建設資源養護型捕撈業,實施生態系統水平的資源管理是實現捕撈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強化捕撈限額和漁業管理的科技支撐;強化增殖技術與生態效果的科技支撐;加強棲息地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增殖漁業和休閑漁業新業態的健康發展等。
二是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實施養殖容量規劃管理是實現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關鍵。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區域養殖容量評估體系;建立水產養殖容量管理制度;建立持續發展規模化生態健康養殖新生產模式;提升水產養殖的現代化工信技術水平等。
三是加強漁業綠色發展的科學與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主要聚焦在漁業生態數量管理科學基礎及新生產模式發展,不僅包括養殖容量、限額管理及漁業生態學,也包括綠色、規模化發展背景下水產育種、病害、營養與飼科、資源增殖、工程與裝備等方面的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