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是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以下簡稱“煙臺片區”)的最大特色。煙臺片區設立5年以來,以創新破解發展瓶頸,帶動海洋經濟總產值突破千億規模。
首次打通海洋牧場確權路徑
今年夏天,生活在渤海灣海域的經海漁業深遠海智能網箱平臺中的首批海水虹鱒魚,進入收獲期。
“這些智能網箱在國內屬于首創型產品,既不屬于船,也不屬于普通養殖網箱,沒有法規進行界定,登記確權非常難。”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張家瑜說。
為解決企業后顧之憂,煙臺片區開展制度創新,在全國首次打通了海洋牧場的確權路徑。圍繞“一條魚”養殖,加快培育海工裝備新業態,建立起“研發、確權、融資、增信、推廣”集成創新鏈條。
“一個好的制度可以幫助我們完善產業鏈、助力企業快速發展。”張家瑜稱,目前該企業已陸續投放8座深遠海網箱,每年可收獲魚類6000噸以上。
首創深遠海養殖活魚轉場轉運新方式
作為全國裝備型海洋牧場新業態的“探路者”,煙臺片區還進一步聚焦破解海洋牧場網箱平臺養殖活魚裝船死亡率高、平臺飼料補給和深海活魚運輸要求高等難題。
停靠在煙臺黃渤海新區八角港的“經海1號”是中國首艘活魚養殖運輸船。該船安裝了國際先進的活魚裝卸裝置,具有魚艙遙控收魚、趕魚等作業功能,同時還配備了適用于活魚養殖的環境控制維生系統。
“船上僅配備8名船員,滿載可運輸60噸活魚,運裝效率超傳統漁業運輸5倍。”“經海1號”船長于明旭稱,船上活魚的整個活動軌跡,都可以自動實時監測,大大縮減時間和人力成本,先進性遠超亞洲同類船型。
據悉,近年來煙臺片區還在全國首創天氣風險指數評價體系,落戶全國首家海洋保險創新研發中心,推出13類涉海保險產品;針對深遠海活魚運輸難題,獲批全國唯一的“養殖漁船建造管理”省級試點,有效滿足養殖飼料補給和活魚運輸需求。
首創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模式
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煙臺片區將政企社科四方聯動機制引入增殖放流體系,構筑起政府引導、科研支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
據悉,該區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黃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品種指南》,根據目錄確定漁業增殖放流品種結構和規模,每年6月定期向社會公布放流品種目錄,通過引導,集合社會力量科學修復海洋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鏈的完整性。同時搭建苗種養殖標準體系、苗種繁育馴化規范體系等,為科學育苗、有效增殖提供標準化的養殖示范規程等。
截至目前,煙臺片區探索建立的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已有效帶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修復增加15%以上、高營養層級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煙臺片區還在全國首創入海排污口規范化“分級分類管理”新模式,改變了入海排污口長期無序的管理狀態;創新“藍色海灣”增匯行動,相繼落地全國首個區域性藍碳評估中心、國際海洋碳匯產業組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