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走在前 挑大梁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省委海洋辦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經略海洋、向海圖強,加快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情況。
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山東省緊緊圍繞落實海洋強省戰略,深入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加快漁業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宋文華介紹,2023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762億元,水產品產量達到91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十四五”以來,我省把深遠海養殖作為海洋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規劃布局了廟島群島、海州灣等深遠海養殖漁場,探索發展重力式深水網箱、管樁圍網、桁架類大型養殖網箱、養殖工船等四類深遠海養殖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山東特色的深遠海養殖路徑和模式,深遠海養殖走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2600余個,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28臺(套),養殖水體達280萬立方米,深藍系列、經海系列、財金系列等一批產量大、自動化程度高、世界領先的現代化養殖裝備在山東設計、建造并投入使用,為全國發展深遠海養殖探索了經驗。
山東省堅持以科技創新培育漁業新質生產力。采取多學科交叉、跨行業合作的產學研聯合攻關模式,協同開展深遠海養殖品種、設施裝備、養殖模式等關鍵技術研發。集中力量開展三文魚繁育技術攻關,開創全球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先河。水下洗網機器人、吸魚泵等關鍵設備的創新應用,填補了國內空白。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創新突破船載艙養、水體交換等關鍵技術,實現全年持續產出。
以模式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堅持統籌謀劃,全鏈條推進,初步形成了岸基工廠化育苗、近海重力式網箱標粗、深遠海桁架類大型網箱養成的陸海接力梯次養殖模式,實現了從苗種繁育、規模化養殖到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品牌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創新形成的“陸海接力”“大魚帶小魚”等生產模式和“海工+牧場”“藍色糧倉+藍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案例。
以政策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制定出臺“十四五”海洋牧場建設規劃、關于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動形成發展合力。以青島、煙臺、日照為重點區域支持開展深海魚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依托煙臺市自貿區先行先試,在全國首創深遠海養殖網箱平臺確權新路徑。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市先后出臺深遠海大型養殖設施扶持政策,發展深遠海養殖政策體系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