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魚肥,土沃麥香。
近年來,我省錨定水產品穩產保供、漁業提質增效、漁民穩定增收目標任務,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
當前,我省加快漁業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全省漁業漁政系統準確把握機遇,重點抓好“夯實漁業發展基礎、加快發展現代設施漁業、充分拓展漁業發展空間、積極推動漁業全產業鏈發展、堅決守牢漁業安全底線、持續加大漁業資源保護力度”等6方面工作,推動我省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新進展和新成效,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漁業力量。
政策持續加持
為高位推動漁業快速發展,我省印發《“十四五”山西省漁業發展規劃》,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政策。
據了解,我省累計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29億元,穩步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和養殖尾水治理15000畝,建設以陸基池(桶)循環水養殖、大棚漁菜綜合種養為主要模式的現代設施水產養殖設施設備800多套、9萬立方米養殖水體,打造萬畝以上大水面生態漁業示范基地4個。培育“五大行動”骨干基地21個,創建國家級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3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1個。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茹棟梅表示,要加快漁業補助資金支付進度,認真做好項目謀劃,確保項目真正落實落地,及早投產達效。據悉,去年省級財政預算科目中專項設置漁業發展補助資金科目,省級財政支持漁業資金由之前的1000多萬元大幅增加到3000萬元,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在大同、朔州等地,省現代農業漁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專家開展設施漁業技術咨詢、品種推廣、人員培訓等全流程服務,提供設施漁業問題解決方案及圖紙設計,編寫《漁業技術服務要點及技術服務措施》;在晉南的臨汾、運城等地,專家隊伍深入漁場開展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指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導,建設先進適用技術示范點……
水產品創新發展
科技作引擎,興漁有力量。
如今,創新發展漁業成為我省農業發展的新賽道。我省著眼于強化資源統籌、加強內部建設、釋放創新活力,開展試驗示范,建立良種繁育體系,開發生態養殖新模式,打造優質土著魚類品牌。
近日,隨著廣西南寧砂糖橘和哈爾濱蔓越莓的溫暖互動,山西的“新特產”大閘蟹、三文魚、火龍果也被網友“扒”了出來。深挖細數,山西“隱藏款”特產可遠遠不止這些……
據了解,臨猗縣孫吉鎮薛公村緊鄰黃河,有近萬畝的黃河灘涂。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實現“南蟹北養”,靠著黃河水養出的“中華絨螯蟹”,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遠銷上海、北京、江蘇、廣東等地。
1月16日,為了了解山西隱藏的“新特產”,記者來到了位于薛公村黃河灘涂的山西薛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養殖面積2600余畝,主要養殖黃河大閘蟹、小龍蝦和黃河鯉魚,并注冊了“薛公黃河大閘蟹”和“薛公黃河灘”2個品牌。
“我們這里除了能養大閘蟹,還可以養小龍蝦、加州鱸魚、羅非魚等。”山西薛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程俊懷介紹,“3月放苗,中秋前后可進行捕撈。我們這里的大閘蟹個頭大、品質好、肉質甜美,有時候都不夠賣,非常受歡迎。”客戶們的口口相傳為薛公黃河大閘蟹營造了良好口碑。
農戶增產增收
科技創新的成果要讓老百姓受益。
薛公村特色養殖基地不僅有1000畝大閘蟹、1000畝小龍蝦,還有加州鱸魚、羅非魚、鯉魚、草魚、白鰱等700畝魚,甲魚、鵝、雞等也在試養。該養殖基地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為村民創造了就業平臺。
“每年12月底,大閘蟹全部清塘,第2年1—3月份進行魚塘清淤、消毒、放水、放苗,開始新一輪的養殖工作。我的日常工作是喂養、清池,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正在清理池塘的村民王大爺說。
隨后,記者在位于沁水縣張峰村的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正穿梭在各個魚池間喂魚,觀察魚的狀態。據了解,這家公司是集三文魚養殖、農家樂開發、餐飲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有420平方米孵化車間,內設孵化盆28個、魚種池10個、魚苗池18個,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養殖基地。通過“公司+基地+脫貧戶”模式,公司帶動4個鄉鎮18個村253戶516人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累計發放扶貧分紅資金50余萬元。
從北到南,我省開展“萬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活動,深入10個漁業生產重點縣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積極為政府決策、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對市場風險和重大災情提出技術建議和應急措施,輻射推廣池塘養殖面積2萬畝,養殖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
漁業產業越來越壯大,特優農業品牌越來越響亮,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裕,我省漁業轉型發展已進入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