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海001養殖網箱。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聶英杰 攝影報道
“1、2、3!”伴著加油鼓勁的號子聲,工人們將一座座重達千斤的人工魚礁投放到海水中。臨近年底,位于長島東海岸的東源海洋牧場建設進入“沖刺模式”。
孫家村東源海洋牧場海域面積4400畝,是村集體控股的海洋牧場。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南長山街道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說,項目總投資4600余萬元,投放各類礁體10萬空方。按照計劃,今年村里準備建造2000個這種礁體,計劃投放各類礁體2萬空方以上。
在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村里確立了“固藻集魚”的模式,通過培植海藻,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發展生態養殖。在水域上層進行貝類和藻類的筏式間養,中層通過投放人工魚礁進行聚魚、修復魚類資源,底層底播各類海珍品,形成一個有多種海洋生物棲息繁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洋牧場。
依托良好的立體化生態養殖環境,孫家村周邊海域海洋生物不斷聚集增殖,漁民和村集體也因此捧起了海洋牧場的金飯碗。“以前,每年要投放近200萬元的海參苗,近兩年通過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基本不用人工投苗,海參的自然繁殖和增長效果明顯。”孫成偉說,下一步,村里還將繼續加大投放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進一步促進本地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
進入四季度,長島綜合試驗區緊盯時間節點,錨定今年海洋牧場建設既定目標,以坐不住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等不起的責任感推動各項任務快速落實,加快構建以海洋牧場為重點方向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向規模化、裝備化、智能化轉變,為全市建設“海洋牧場示范之城”貢獻長島力量。 “我們全力配合‘百箱計劃’落實落地,全力支持服務海洋牧場做大做強。”長島綜合試驗區自然資源局海洋發展科科長初文彬說,今年,“百箱計劃”長島三座深遠海智能化大網箱已全部完成,為長島海洋牧場建設提檔升級注入強勁動力。年內,長島共落實確權海域4.79萬畝,經海公司首批三座深遠海智能化大網箱已下水投用,4號網箱主體已基本完工。長山、中平南隍城等海洋牧場企業已投放各類人工魚礁6.8萬空方,對長島海洋生物資源起到良好的養護作用,海洋牧場建設生態效益不斷顯現。
“大魚帶小魚”,長島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路徑愈加明晰。長島在推動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探索出從漁戶小網箱到經海系列智能大網箱進行接力養殖的共同致富新模式,實現從淺海向深海的升級。今年,經海漁業向大欽島鄉和南隍城村個體養殖戶收購9兩左右規格的黑鮶魚苗66萬尾,轉移至“經海1號”網箱進行遠海養成;5兩—6兩規格的黑鮶魚71萬尾轉移至“經海2號”網箱進行遠海養成;一斤規格的鱸魚苗7萬尾轉移至“經海3號”網箱。“我們是負責養前半程,然后交給企業去做。過去我們養殖成品魚需要三年時間,現在只需要一年半就能養成,漁民的收益不降反升,而且風險也降低了。”南隍城鄉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李盛平說。今年11月份,“經海1號”深遠海智能網箱進入成魚銷售階段,預計年底前“經海1號”可銷售商品與100噸,預計年銷售收入600萬元。
聽訴求、幫解憂、促發展,長島綜試區用心解決企業和漁戶在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和意見建議,兌現惠企政策,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可靠服務和保障。長島綜合試驗區自然資源局組織人員,深入佳益、天安、天順、東興、北隍山后、大黑山新恒基等12家海洋牧場企業開展調研,收集反饋意見20余條,了解企業存在問題和發展計劃,為海洋牧場企業發展提供了指導建議。“一方面,主動向上對接,幫助牧場企業爭取資金、政策及項目等支持。另一方面,嚴格規范資金使用,嚴防專項資金違規使用行為,并將檢查結果作為今后項目和資金安排的重要因素,確保專項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和引導作用。”初文彬說,2021年,長島共申請漁業油價補貼增殖放流資金259萬元,共計放流褐牙鲆、許氏平鮋、黑鯛、綠鰭馬面鲀、大瀧六線魚228.15萬尾,超額完成放流任務。
截至目前,長島累計確權海洋牧場用海126宗34.9萬畝,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6處、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區6處,下水多功能海上平臺5座、大型智能網箱8座,獲批省級休閑海釣基地2處,省級休閑海釣釣場11處,另外4處已通過市級評審。先后投放人工魚礁127萬空方,增殖放流3000余萬尾。“通過深海智能網箱養殖情況看,深海智能網箱魚類養殖存活率及生長情況優于近海養殖,餌料投放等養殖污染遠遠小于近海,海洋牧場生態、經濟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初文彬說。
北起南隍城,南至南長山,在萬頃碧海中,長島海洋牧場建設已全面起勢,向深遠海進軍的勢頭銳不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