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和口岸雙開放城市。
榮城市是全國海洋大縣、漁業重點縣,漁業是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2020年,全市完成水產品產量125.1萬噸,實現漁業總收入1000.2億元,連續39年居全國縣級首位。

榮城市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是多種魚蝦產卵、索餌、洄游的優良場所,盛產魚蝦貝藻等水產品100多種,其中海參、鮑魚等海珍品以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享譽海內外。
榮城市漁業設施配套齊全。全市從事漁業生產的企業400多處,擁有各類水產加工廠658個,海水綜合育苗場48個、修造船廠34個、塑料繩網廠48個、各類漁港碼頭77處(其中,中心漁港2處,一級漁港13處,二級漁港8處,三級漁港23處,三級以下漁港27處,小型捕撈漁港4處),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到860億元。
產業升級 新形勢下漁業發展困難挑戰重重
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同時國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在產業貿易上提出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榮城漁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挑戰
從市場結構上看,一方面國內市場開拓不足,營銷理念和模式有待升級。受傳統思想影響,榮城市部分企業家還存在重生產輕銷售、等客上門的思想,甚至個別龍頭企業尚未建立系統的營銷隊伍,企業仍然是“生產型”,未完成向“產銷一體化”轉型發展。以海帶為例,主要銷售方式仍然是傳統客戶訂單生產、省區代理商營銷等松散模式,網絡電商銷量占比依然不大。同時,缺少市場話語權,產品賒銷、欠款十分普遍,甚至出現相互壓價現象,水產品加工遲遲打不開市場。以海之寶公司為例,2008年公司建成投產,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進行銷售,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時間成本,經過10多年的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年營銷額僅為1.6億元,直到2019年才開始轉為略微盈利,這對于一般中小企業而言根本不敢想象。
另一方面,國外市場競爭優勢逐漸降低,品牌建設有待加強。榮城市水產品出口企業多為將原材料加工為成品或半成品,再經境外客戶進行貼牌包裝等工序后上架售賣,鮮有企業用自有品牌直接在境外進行銷售,利潤空間受限。盡管近幾年出現了泰祥、藍潤等一批優質品牌企業,但因日韓、歐美等國家對水產品的認知較為固定,新生品牌想打入市場、推廣自主品牌需投入的成本較高,致使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和占有率始終不高,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也難以擴大。且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一些發達國家通過設置貿易堡壘,對我國水產品出口進行限制,導致企業出口量減少、產品出口價格下調,利潤額明顯下降。如石島集團受英國脫歐等影響,出口英國的真鱈魚片產品,訂單量從2018年的800噸降為2019年的400噸,減少50%。
科技賦能人才振興 加強核心競爭優勢
面對針對規模和效益不平衡問題、市場需求變化問題,榮城首先做好科技創新這篇文章,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優勢。通過科技創新,才人培養才讓榮城在漁業產業升級中立足發展。
縱面榮城市漁業經濟的發展,每一次跨躍無不伴隨著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科技已成為水產品生產加工業發展的引擎。
一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引進機制。制定完善水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機器換人,推動水產品加工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化、自動化轉型。服務企業積極引進適合自身發展的“高、精、尖”技術成果,節省技術研發的投資和時間,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實現引進一項成果,搞活一個企業,壯大一項產業的目標。
二是建立完善的科研攻關機制。借助黃海漁業科技創新研究院在榮城市落戶的有力契機,發揮泰祥、尋山等自有研發中心的優勢,加大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合作力度,合力攻克高端海洋生物研發技術難題和綠色加工等共性關鍵技術,促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榮城市水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開放機制。依托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水產學校,大力培養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同時,加大對現有漁技人才的教育培訓,不斷更新其技術、知識結構,適應新時代水產品加工需要,培養“本土專家”。在此基礎上,借助榮城市“百千萬英才計劃”,抓緊引進海洋醫藥、海洋生物等各類高層次專業科技人才和國外專家學者,建立起行業發展的“人才銀行”,推動實現榮城市水產品加工業由勞力型向智力型的跨越。
近年來榮城市先后被列為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級海洋功能食品加工“科技興海”示范基地、國家海洋“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科技興海示范基地、國家級海水養殖科教興農與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縣,科技進步因素在漁業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構筑生態 融合三產,建設美麗海洋牧場
近年來,榮城市秉承“生態、創新、富民”的理念,大力建設“資源修復+生態養殖+高質高效”的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
截止目前榮城市有8處海洋牧場完成海底觀測網建設并投入運營,可監測溫度、溶解氧、酸堿度、葉綠素等多項水質指標,實現了對海洋牧場的 “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同時,全市建成“四個一”展廳8處,有10處海洋牧場建造了集觀光、垂釣、管護等功能于一體的海上平臺,延伸了休閑漁業旅游鏈條,促進了海洋牧場與休閑漁業的融合發展。

山東省榮成市桑溝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同時依托榮城市17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以及15個省級休閑海釣釣場,積極對接消費升級趨勢,充分融入研學、民宿、體育賽事等新興旅游元素,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推動賣資源向賣風光、賣體驗轉變。成功舉辦全省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推進會、全國沿海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經驗交流會等省級以上大型現場會,“西霞口杯·漁夫垂釣”全國海釣精英邀請賽(磯釣)、“全國放魚日”增殖放流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提振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經濟,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產業效益和社會效益。
自2015年國家開展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以來,榮城市先后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0處、省級海洋牧場17處,規模、體量居全省縣級首位、全國前列。
探索創新養殖 綜合立體高效模式顯效益
近年來,榮成市深入貫徹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相關文件精神,出臺了《榮成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以水產原良種場建設、苗種繁育為主線,不斷優化和完善水產種業結構,提高優質水產苗種生產能力,打造水產種業繁育基地;以桑溝灣基點,依托威海長青、楮島水產、成山鴻源等公司,大力發展唐啟升院士首創的“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用海帶、鮑魚、龍須藻、海參、海水魚類等養殖品種間的互補優勢,顯著提高養殖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益,促進榮城市海水養殖綠色生態化發展。

榮成市愛蓮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在養殖品種上,榮成市開拓出一條“南北接力”的鮑魚轉場養殖之路,每年冬季將鮑魚送到福建越冬,夏季再運回榮城市,這種模式既降低了鮑魚的死亡率,又能使鮑魚在適宜的溫度下持續生長,并且由于鮑魚養殖使用的海域與海帶、龍須菜為同一海域,海帶、龍須菜也是鮑魚餌料,這也海帶、龍須菜拓展了銷路,實現了鮑魚、海帶、龍須菜多品種的產量、效益的雙豐收。
2020年榮城市水產品產量125.1萬噸,實現漁業收入1000.5萬元,連續39年居全國縣級首位。海帶產量44.3萬噸,約占全國30%;海參產量2.9萬噸,約占全國16.7%;鮑魚產量2.9萬噸,約占全國8.3%。
產業縱深 產能升級 發展全產業鏈遠洋漁業
榮成市是全國遠洋漁業最為發達地區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榮城市遠洋漁業產業已形成捕撈、運輸、配套服務和精深加工完整產業鏈條。隨著產業的發展完善,為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近年來積極探索遠洋漁業縱深發展。榮城積極爭取利用上級國際資源開發利用和遠洋漁船更新改造資金,穩步擴大遠洋漁業生產規模。目前,榮成市具有農業部遠洋漁業資質企業19家,專業遠洋漁船總數達到317艘,漁船總功率38.8萬KW,總噸位23.8萬噸。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西非等5個國家專屬經濟區,遠洋漁業年產量25萬噸左右,其中70%以上捕撈水產品運回國內加工銷售。

榮成市遠洋漁船
榮城市鼓勵建造遠洋漁業輔助運輸船,包括在建漁船,全市現有遠洋漁業輔助運輸船17艘,年運載能力達20萬噸以上,作業運輸海域延伸至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公海,彰顯出強大的遠洋運輸能力,有力支持了國內水產品市場供應。近年來,榮成市大力推動新建和改造遠洋輔助運輸船,加大自捕水產品回運力度,在進一步提高榮城市遠洋漁業生產后勤保障能力的同時,降低了經營成本,拉伸遠洋漁業產業鏈條,提高了綜合效益。
為了配合遠洋漁業生產,榮城市加快推進遠洋漁業基地建設,以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為重點,加快推進(國內)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提高榮城市遠洋漁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持漁業龍頭企業,以漁船相對集中的遠洋作業漁場為依托,以西非、南太、南美、東南亞為重點,建設一批集精深加工、流通貿易、后勤補給、漁船維修為一體的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完善生產配套設施,增強保障服務能力,重點支持斐濟、烏拉圭、加納、斯里蘭卡、印尼5處海外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增強遠洋漁業后勤補給和服務能力。

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
隨著遠洋漁業船隊規模的擴大,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四大海域魷魚產品全部回運國內,榮城市魷魚加工產業逐步發展榮成市水產行業支柱產業。榮成年上岸魷魚40-60萬噸左右,占全國的40%以上;年魷魚加工量40萬噸以上,占全國50%左右,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魷魚加工基地。榮成市現擁有魷魚加工企業70家以上,魷魚加工量約占魷魚上岸量的70%左右,產值90億元。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銷產品占比85%。已實現魷魚捕撈、回運、精深加工、交易、儲運服務等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目前,榮城市在建遠洋漁業海外綜合性基地5處,國內綜合基地1處,“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各1處,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產業類別齊全的遠洋漁業全產業體系,遠洋漁業各項指標數據連續多年位于全國縣級市首位。
深化精加工 夯實完整產業鏈
伴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冷藏業的興起,特別是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把水產品精深加工列為海洋經濟“1號工程”,并積極實施了“三引”(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引進資金)、“兩擴”(擴大加工規模、擴大加工領域)、“一提”(提高產品檔次)措施,榮城市水產品加工業才興旺起來,逐步走向繁榮。現已建成省內最大的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擁有水產品加工企業680多處,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0多家,形成了養殖、捕撈、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體系。2020年,全市完成水產品產量125.1萬噸,實現漁業總收入1000.5億元,成為全市海洋經濟的“脊梁”。
經過多年的發展,榮城市水產品加工技術和產品不斷創新提升,開發了以海參制品、海帶制品、魷魚和金槍魚精深加工產品、冷凍調理食品、海產罐頭等系列為主的1000多個產品。其中,冷凍調理水產品年產20萬噸,約占全國同類產品總量的12%,是全國優質冷凍調理食品生產基地;海產品罐頭年產量3.2萬噸,約占全國同類產品的35%,其中貝類罐頭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
全面布局立體推介 打造榮城海鮮強勢品牌
榮城市海洋局聚焦增強水產品加工產業市場掌控,做好市場構筑這篇文章。市場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市場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企業甚至一個產業的興衰。誰對市場問題重視高、研究深、應變快,誰就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贏得先機。
下大氣力構建營銷網絡占領市場。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全市水產品企業共同出資1.75億元,在央視1套等頻道投放“榮成海鮮”宣傳廣告,叫響“榮成海鮮”、“中國海洋食品名城”等區域公共品牌。同時,積極參考“品牌+直播+主播”的新型營銷方式,邀請全國知名的飲食博主、旅游博主等網絡紅人,重點推銷榮城市海洋休閑食品,打響“中國海洋食品名城”金字招牌。
產品方面精準深定位適應市場需求。根據市場變化,依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區域消費者的不同需要,適時調整產品結構,搞好產品定位,實行開發性與適應性調整雙輪推進,高、中、低檔產品品種齊全,產品開發與市場開發同步,來擴大市場空間,增加回旋余地。同時抓住電商發展的有利時機,引導企業研發新產品,從傳統散裝海帶銷售升級為包裝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網紅帶貨等營銷手段,開展網上銷售,海帶產品銷售和市場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加大力度培植名牌引領市場。引導企業結合當地海洋文化對產品進行設計,將榮成水產品與特色文化“捆綁上市”。同時,由商務局等部門牽頭,每年拿出專項資金,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承辦中國國際食品展覽會等國內大型展覽會、交易會,設立榮成水產品精品區,形成品牌集群營銷效應,徹底改變榮成有優質產品,但沒有叫得響的名牌,沒形成高價位市場的落后局面。近年來榮城市先后榮獲“中國海洋食品名城”“中國海帶之都”等榮譽稱號,被授予“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稱號。一批優秀的漁業企業和產品品牌在獲得全國獲得全國認可,打出了知名度。
建設交易中心主導市場。依托榮城市是全國第一漁業大市這個優勢,以威海海商中心、沙窩島遠洋漁業基地等平臺為中心,山東省唯一海洋產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威海國際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落戶榮成,促進了榮成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了新舊動能轉換。同時采取優惠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漁業生產者和經營者進駐市場,爭取用兩三年的時間形成以中心市場為主導,以專業市場為補充的市場交易體系,成為規范有序、漁商云集、貨暢其流的北方乃至全國水產品第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