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冷水魚養殖實施科技特派團計劃以來,科技特派團隊通過采取“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戶+養殖戶”三級體系的示范推廣模式,充分發揮核心示范戶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使本溪冷水魚養殖結構得到調整,夯實了鄉村振興工作。
汪鐵倫 遼寧省科技廳農村處副處長
金秋時節,一進入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久才峪村冷水魚養殖基地,頓覺神清氣爽,這里植被茂盛,溪水潺潺。順流而下的溪水被引到一個個串聯的小水塘里,上萬條金鱒、虹鱒、哲羅魚、鱘魚、細鱗魚暢游其間。魚料投進去,魚兒翻騰跳躍,濺起片片水花,很是壯觀。
“過去僅僅養了虹鱒魚,這幾年品種多了,收入也不錯,特別是新品種哲羅魚,很受市場歡迎。”提起養殖冷水魚的過往經歷,久才峪村的村民金有利很是感慨,跟虹鱒魚打了半輩子交道,可前幾年卻到了連養殖成本都收不回來的地步。“多虧了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的技術幫扶,悉心指導,才讓我們冷水魚養殖戶走出困境,重拾信心。”金有利說。
引進新品種,幫農戶走出困境
本溪市位于遼寧東部山區,冷水資源十分豐富,是遼寧省重要的鮭鱒魚養殖基地,在我國冷水魚養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地農民便筑起流水池塘,利用山間溪流養殖虹鱒魚,并逐步形成了規模化養殖,漁業也成為當地主導產業。
“剛開始養殖虹鱒魚時,利潤高,魚病少,訂單不斷,家家戶戶都不愁銷路。”本溪縣草河掌鎮京溪鮭鱒魚養殖基地,有著20多年虹鱒養殖經驗的大戶王炳剛介紹,隨著市場走俏,養殖戶隨之增多,利潤也越來越微薄,加上魚病影響,有時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虹鱒養殖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優勢產業不能成為“雞肋”。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淡水水產院)研究員、科技特派員趙曉臨認為,走出虹鱒魚的養殖困境,需要引進新品種,提升養殖模式,實現漁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2010年,淡水水產院組建研發團隊,依托國家農業公益行業專項“冷水性魚類養殖產業化研究與示范”項目,引進了野性尚存的哲羅魚進行示范推廣,率先在本溪縣草河掌鎮和小市鎮扶持冷水魚養殖合作社和養殖戶,開展了冷水魚的新品種示范、新技術指導。
開創新局面,哲羅魚遼寧安家
哲羅魚是我國珍稀名貴的淡水魚,肉味鮮美細嫩,營養豐富,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疫病力強等特點,較為適合冷水地區養殖,市場售價也是虹鱒的3—5倍。
趙曉臨和她的冷水魚團隊從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引進哲羅魚,免費發放給本溪地區養殖戶進行試養后,從魚卵孵化、苗種培育到成魚養殖,趙曉臨團隊進駐草河掌鎮、小市鎮等地現場蹲點,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新品種的養殖技術。
在科技特派員團隊的幫扶下,當地形成了哲羅魚繁育、苗種自給自足、商品魚售賣的冷水魚產業鏈,并以本溪繁殖為核心點,輻射遼寧多地,開創了遼寧商品魚養殖產業化的新局面。
10多年的悉心培育,冷水魚團隊成功在遼寧建立起哲羅魚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體系,推廣養殖面積達9萬平方米,累計增產5374噸,經濟效益達3.2億元,遼寧躍升為我國重要的哲羅魚養殖基地。
完善產業鏈,打造特色小鎮
2020年,在遼寧省科技廳的支持下,淡水水產院組建了以科技特派員趙曉臨為首、徐浩然為主要業務骨干的15人科技特派團隊,以便更好地解決漁業生產中遇到的病害防治、水質環境、苗種繁育等實際問題。
遼寧省科技廳農村處副處長汪鐵倫介紹,本溪市冷水魚養殖實施科技特派團計劃以來,科技特派團隊通過采取“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戶+養殖戶”三級體系的示范推廣模式,充分發揮核心示范戶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使本溪冷水魚養殖結構得到調整,夯實了鄉村振興工作。
“現在,生態養殖成為本溪冷水魚產品的獨特優勢。”本溪市科技局四級調研員傅天明說,科技特派團的專家不僅帶火了冷水魚產業,還推動了本溪乃至遼寧省淡水養殖品種的結構調整,對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本溪市南芬區下馬塘街道太平山村,1500平方米的養魚池里,上萬條優質冷水魚在水中暢游,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圈,觀者賞心悅目,養殖者信心十足。如今,太平山村已形成集民宿、垂釣、餐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休閑漁業鄉村旅游景點,游客慕名而來,活魚禮盒、魚產品深加工等特色冷水魚產品倍受歡迎,高品質鮭魚也隨之迅速走入尋常百姓家。
趙曉臨表示,科技特派團以技術為切入點,正引導扶持養殖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打造以冷水魚養殖為主線,具有山區水鄉特色的生態旅游小鎮,希望在抓好優質特色冷水魚品種選育的基礎上,讓冷水魚成為遼寧的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