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熱帶水產研究開發中心組織專家對開展的貝類人工育苗情況進行現場測試。測試專家組由來自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的3位專家組成。
依托南海所熱帶中心建設的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三亞綜合試驗站,半年來對收集到的廣東湛江合浦珠母貝親貝76只(♀40♂36)和項目組培育的合浦珠母貝F3代親貝89只(♀41♂48),進行了不同地理種群(湛江♀×F3♂,湛江♂×F3♀)的雜交研究,獲得雜交浮游幼蟲6000萬粒,經過近80天的培育(關鍵餌料是湛江叉鞭金藻),獲得雜交的合浦珠母貝苗。“棕帶仙女蛤人工育苗研究”項目組收集到三亞和陵水的棕帶仙女蛤(俗稱紅沙包螺)120只(♀62♂58),經陰干誘導催產,先后獲得浮游幼蟲2000萬粒。
在陵水基地,測試專家組聽取了熱帶中心關于貝類人工育苗情況的匯報,現場進行了隨機抽樣測試和計數。結果顯示,熱帶中心培育出雜交的合浦珠母貝苗280萬粒,殼長2.0~4.8 mm;培育出1.0~1.5mm的棕帶仙女蛤苗25.6萬粒,另有幼蟲800萬粒。通過測試后,180萬粒雜交的合浦珠母貝苗近期將運送到廣西進行養殖試驗,另外100萬粒將運送到三沙開展深海增殖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