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藍色星球,70%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海洋不僅影響著氣候和天氣,而且為全球經濟和各國民生福祉提供重要支撐。必須清醒認識到,人類對待海洋的態度,終將決定人類命運。那些違背科學、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行為,既是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也是損害人類共同福祉。
保護海洋環境,人人有責。近來在世界上日漸流行起來的藍碳概念,為人們認識海洋生態系統的價值提供了新的啟迪。藍碳,是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捕獲和儲存的有機碳。藍碳生態系統,由位于世界海岸線邊緣的海草草甸、潮汐沼澤和紅樹林等構成,它們通過大量封存來自大氣和海洋中的有機碳緩解氣候變化,是生物圈中最集中的碳匯區域,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呵護藍碳生態系統,進而保護海洋環境,當成為人類的行動自覺。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首份海洋世界遺產地藍碳生態系統全球科學評估報告,首次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價值進行量化評估。報告表明,占全球海域面積不到1%的海洋世界遺產地,涵蓋了至少21%的世界藍碳生態系統區域。僅2018年,海洋世界遺產地的碳封存量約相當于全球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0%,這意味著避免數十億噸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
應當看到,人類珍視海洋及其所處的自然系統整體的價值,就是在著眼人類自身的未來,反之,則需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像思考經濟問題一樣,思考保護自然的價值,已成為越來越被國際社會認可的衡量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維度。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顯示,與海洋相關的“藍色經濟”每年估值達306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額的3/4以上,為60多億人提供生計。聯合國首席經濟學家哈里斯得出結論:“如果我們賦予自然價值,就會衡量自然的價值。如果我們衡量了自然的價值,就可以管理自然。如果我們管理自然,就能避免破壞自然。”
在全球性挑戰頻發的當下,人們更應懂得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觀照人與自然整體命運的宏大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采取更加協調、有力的行動。2021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年)起步。這一年,也被稱為“重塑我們與自然關系的關鍵一年”。以此為契機,提升對海洋、氣候和人類活動相互依存關系的認知,推動各國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理當成為各國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