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海參、鮑魚、扇貝、螃蟹四個品種供應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其他很多大型活動也用我們海洋牧場的產品。”來自海洋牧場的海產品頻頻登上“大雅之堂”,讓嶗山灣海域龍盤國家級海洋牧場的員工們很興奮。而這不過是青島海洋牧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日,青島海洋牧場建設再傳喜訊: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中,我市又有3處海洋牧場獲批,其中有2處位于西海岸新區。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海洋牧場23處,其中16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國總量的1/9,青島海洋牧場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打造出了可供全國推廣的“青島樣板”。
技術賦能,一人養魚140萬斤
在西海岸新區薛家島海域,一排排網箱密布在海面上,一眼望不到頭,網箱內養殖著鱸魚、加吉、黑頭、大黃花等優質魚種。這里就是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所在地。指著海面上一眼望不到頭的網箱,魯海豐集團漁業主管范蓬波頗為感慨,曾經當過20多年漁民的他可謂“靠海吃海”的行家里手。早年出海一艘船打不了多少魚,如今靠著智能化網箱養殖,他一個人就能養殖140萬斤魚。
“海面上有280個網箱,只有20名工作人員,承擔著約2800萬斤成品魚的全年養殖工作。”范蓬波對記者說。魯海豐智能化網箱依托自動投餌、水下檢測等多項技術,養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記者在岸上的控制室看到,在養殖網箱中,不同魚類分層而居,充分利用了各自適宜的水深,還能節省餌料。
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牧場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明顯優于傳統養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力量,是重要的“藍色糧倉”。
“大漁帶小漁”,牧場與漁民聯動發展
在西海岸新區,提起海洋牧場,當地不少漁民都會豎起大拇指,“原本以為這些大家伙會搶了我們的飯碗,后來發現我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滋味了。”在傳統漁業養殖模式下,養殖戶從幼魚苗到成魚養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其間發病概率高,碰到自然災害的幾率也不低,且養成后市場銷售狀況不確定,養殖收益不能保證。
“海洋牧場網箱建成后,除了從南方收購部分半成品魚苗,公司還與周邊養殖戶簽訂中苗魚供應合同,養殖戶按照公司要求及標準養殖,養殖到一定規格后,公司負責收購,并投入海洋網箱中繼續養殖。”西海岸新區一家海洋牧場負責人表示,這種“接力養殖”模式縮短了養殖戶養殖周期,減少了成本損耗,規避了市場風險,實現了海洋牧場和養殖戶的雙贏。通過“大漁帶小漁”模式,島城當地實力較強的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合作共贏。
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不止于此。作為西海岸新區薛家島街道劉家島村小有名氣的漁船長,54歲的劉光華出海打魚20多年,如今“轉型”成了垂釣船船長。幾乎每天,他都會帶著垂釣愛好者出海或者到海洋牧場釣魚,周末更是忙得腳不沾地,日子也越過越有滋味。在魯海豐集團,像劉光華這樣的老漁民有100多人,周邊漁家宴、民宿間接創造了500多個崗位。在海洋牧場的帶動下,海邊配套的高端酒店、休閑平臺、民俗展示以及潛水、觀光等多樣活動類型,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釣友。
打造“生態銀行”,提供海洋牧場建設“青島樣板”
“附近海域建設的多個海洋牧場,使西海岸新區有了既能夠保障養殖戶生計,又可以恢復海洋良好生態的兩全之策。”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海洋牧場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漁”生產方式,賦予漁業更科學的養殖方式和更廣袤的發展空間,讓大海成為“良田”。
“海洋牧場可以潛移默化改變海域生態,有利于延緩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作為第六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獲得者,青島大欄石海洋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磊說,海洋牧場更像是一個“生態銀行”,通過對海洋生態的修復,銀行內的“存款”越來越多。
青島市擁有1.2萬平方公里海域、817公里海岸線和120個海島,海洋資源豐富,自2009年開始規模性建設人工魚礁發展海洋牧場。目前,青島市有23處海洋牧場,使用海域總面積超過1.1萬公頃。青島正努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藍色糧倉”,讓魚蝦滿艙,促進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青島海洋牧場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為全國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青島樣板”,助力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