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正是海洋漁業豐收的季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的國信海洋牧場人工魚礁一期項目自今年6月竣工投入至今4個月來,增殖放流的刺參、魚類、梭子蟹等苗種長勢喜人。目前,這個項目已在即墨田橫島附近海域取得約1萬畝海域使用權,完成投資5300萬元,建成網箱9個、筏架1000臺,完成牡蠣等七個品種投放養殖,海洋牧場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海洋興則即墨興,海洋強則即墨強。即墨,山海相映,泉海相融,擁有183公里黃金海岸線,鰲山灣、丁字灣等7個海灣,32個海島,海洋漁業發展自然優勢明顯。臨海筑夢,向海而興。今年以來,為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即墨區突出抓好做大做強海洋產業、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搶占青島藍谷海洋科技創新引領這一“制高點”,全速發起海洋“第一攻勢”,將最大的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海洋產業優勢,搭鏈條、擴就業、穩增長,以“三新”推進現代漁業提檔升級,引領漁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政策引領,明確漁業發展新方向。即墨區落實山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方案》,青島市《新漁業發展專項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項目實施方案》,將海洋牧場示范區、漁港經濟區作為重點突破方向。為加強海洋生態修復,即墨區出臺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方案》,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拓展淺海漁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技術,逐步建設海上糧倉,圍繞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引領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營銷方式,探索品牌推介新路徑。運用平臺思維,借助騰訊互聯網社交平臺優勢,即墨區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漁業”,依托青島市漁業品牌線上推介會、線上博覽會等新型營銷業態,全方位推介即墨“栲栳島”梭子蟹、“即發”中國對蝦等漁業品牌和產品,實現互聯網與漁業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漁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充分發揮商標品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神湯溝牡蠣”喜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養殖面積達1.3萬畝,成為即墨“海上糧倉”的標志性產業之一,這對全面提升即墨海洋產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促進海洋產業綠色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
聚焦產業升級,發展海洋牧場新業態。目前,即墨區已經建成國信、文山2處省級海洋牧場,目前正在準備爭創國家級海洋牧場,規劃建設了逸益達、悅海藍天等多個海洋牧場項目,實現了由傳統近岸海域養殖向深遠海科學養殖的發展,推動了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國信圍繞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和增強海洋牧場現代化水平,在東部沿海打造青島海洋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總投資1000億元,占陸域面積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00平方公里。項目重點圍繞構建“科技+資本+產業”的發展模式和“深耕一產、拉動二產、撬動三產”的路徑,形成“藍綠相間、一場三區、組團發展”的布局,打造以智慧海洋漁業、高端海洋制造業、現代海洋服務業為特色的海洋經濟生態圈。到2030年,打造投資、產值均超過千億元的現代海洋生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