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9月27日訊 國鮑一號,挺向深藍。昨日,全國第一個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一號”,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廠區1號碼頭完成交付。作為市委市政府今年重點打造的海洋牧場“百箱計劃”中第一個建成下水的智能化網箱,“國鮑一號” 突破了傳統鮑魚、海膽深海養殖限制,真正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將續寫我市海洋牧場示范之城建設新的精彩。
“國鮑一號”——歷時600多天,實現多項零的突破
“國鮑一號”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是國內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網箱采用集裝箱提升式立體養殖,含有36988個小型箱籠,能夠集約化養殖海珍品,預計產量達70-120噸。建成后,網箱將坐落于長島南隍城海域。
作為國內首創的坐底式海珍品大網箱,“國鮑1號”的建造過程可謂是迂回曲折。“自2018年立項以來,歷時600多天的建造過程,期間有數十次方案修整優化,同時經過90多天的停工整改,并且多次前往福建、韓國等地考察學習,最終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工交付。”山東南隍城海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凱表示。
如此曲折的建造過程,又取得了哪些項目建造方面的新突破?“從立項之初,項目團隊在研發和方案設計上實現了許多零的突破,首制項目帶來的許多難題都迎刃而解?!睙熍_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說,該網箱是根據渤海灣海域狀況及當地養殖特色推出的一款專用于鮑魚、海膽養殖的深水網箱。網箱采用集裝箱提升式立體養殖理念,充分利用了海水的立體養殖空間,以達到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養殖海珍品的功能,日常僅需四人就可完成養殖作業,同時網箱上搭載了海洋大數據觀測系統,可實現海洋信息、設備信息的實時監測,做到養殖過程透明化。
“類野生”養殖——豐富“海上糧倉”,打造“陸海接力”生態養殖模式
“國鮑一號” 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是國內第一家以“鮑魚”為主題的國家級海洋牧場,它的誕生也將開創長島鮑魚安全可控的“類野生”養殖先河。 隨著昨天成功下水、交付,“國鮑一號”將于近日運往長島南隍城周邊海域進行安裝作業,投入生產,為“海上糧倉”建設再添“深海利器”。
長島北部海域是中國原種皺紋盤鮑的發源和棲息地,尤其長島的南隍城島是國家級皺紋盤鮑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省級皺紋盤鮑原種場。因此長島南隍城島有“中國鮑魚島”的美稱。長島皺紋盤鮑因質量上乘,從而多次被選為奧運會、上合峰會等國家大型活動的指定海珍品,被譽為“國鮑”。甄選原種、傳承“國鮑”,將皺紋盤鮑種質資源恢復和合理開發再利用是南隍城海洋開發公司的發展核心,國內首創的“國鮑1號”的投入使用將突破傳統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在外海、深海養殖以及對養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餌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真正實現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通過智能化安全把控,從而培育出更高品質的海珍品。
昨天的交付儀式上,山東南隍城海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凱透露,目前已給“國鮑1號”配套在島基上規劃建設“長島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項目”和“皺紋盤鮑聯合育種基地項目”將原種皺紋盤鮑實現從“原種場”到“近岸幼苗集約化養殖網箱”再到“國鮑1號深遠海智能化大網箱”的生態增養殖,并且實現從“原種場”到投放“海珍品專用人工魚礁”生態底播增養殖,雙軌并行的立體化“陸海接力”生態養殖模式。
“百箱”下水——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建設海洋牧場示范之城
“‘國鮑1號’也是市委市政府今年重點打造的海洋牧場“百箱計劃”中第一個建成下水的智能化網箱,意義非凡,值得慶祝。”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在致辭中表示。
眼下,我市繼續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啟動“百箱計劃”,以科技興海,產業強海。何為“百箱計劃”?“百箱計劃”是我市的深遠海智能網箱海洋牧場項目,推動海洋經濟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投入一百個深水網箱,建成亞洲最大的海洋漁業規?;B殖基地。去年夏天,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一號”在長島綜試區投入作業,首次嘗試統籌“陸海島”一體化發展的深遠海規?;B殖。
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全力打造海洋牧場示范之城。我市還充分發揮本地海工裝備企業科研優勢,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推進海洋牧場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首次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會上,農業農村部向全國推廣了煙臺的“海工+牧場”聯動發展模式。李傳強介紹,目前全市累計建設投入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16個、智能大網箱6個,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占全國總數1/8,數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110萬畝,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
創新“海上糧倉”建設,做好“經略海洋”文章。近年來,我市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不斷提高漁業設施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積極探索深遠海綠色網箱發展新模式,全力建設全國一流的海洋牧場示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