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在位于西海岸新區的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從福建乘坐“包船”趕來的花鱸、大黃魚、加吉、包公魚等優質苗種超過10萬尾,被安放進了養殖網箱內。這是青島市今年“南魚北養”首批魚苗,據悉,大約2個月后,這些魚就能游上市民餐桌。
今年,青島市計劃養殖深水網箱100個,養殖魚種60萬尾,后續還會有更大量的南魚魚苗落戶青島。實際上,去年就有一批“南魚”經過“北養”之后,受到了島城消費者的歡迎。那么,“南魚”北方“安家”的原因何在?


直擊
包船而來,外來魚住進“青島海”
15日上午,站在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碼頭上,記者感覺海風不大,陽光照射之下,非常舒服。但登上船、趕往海洋牧場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時感受到,船只顛簸得厲害:站在船頭,船頭像過山車一樣往上沖然后往下落,工作人員趕緊讓眾人離開走到顛簸較輕的船尾。工作人員介紹,這不是“浪”,而是“涌”,“涌比浪更厲害,有的人因為它,在船上能持續嘔吐一兩個月。”
很快,記者所在的船只趕到了正在忙碌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一艘高大活魚運輸船上,正在將魚苗送進附近海里的網箱里。但此時登船成了大問題:兩艘船靠在一起后,兩條船的船身上下顛簸得厲害,無法登上活魚運輸船。沒辦法,工作人員聯系小漁船,先將記者送上小漁船,然后小漁船慢慢靠近活魚運輸船,記者才登上了活魚運輸船。
活魚運輸船內,一個個大缸里,都是一條條魚,它們就是從福建“包船”而來的南方魚苗。這時候,工作人員操縱著起重機,吊起裝滿育苗的口袋,慢慢送到了網箱上方,然后下降,接著,有站在網箱附近的漁民,將魚苗都倒進了網箱里。這些魚進入了大海,活潑地游動起來。

前景
養殖2月“健身”后上餐桌
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副總經理汪顯剛介紹,15日上午9點鐘,由福建開往青島的活魚運輸船抵達青島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
“船隊運載著我們海洋牧場從福建采購的花鱸、大黃花、加吉、包公魚等優質活魚共8900斤,數量超過10萬尾、總價超200萬元。”汪顯剛介紹,這些魚苗全部投入海洋牧場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進行規模化養殖,大約2個月時間,預計出產量達到50多萬斤,這些魚將在六七月份游上市民的餐桌。
據悉,這些魚從南到北,生長數月體重增加,但實際上也經過了“健身”。“我們養殖的網箱與其他大海環境沒有區別,平時這些魚也不能靠投餌喂養,所以進食上也類似于野生魚。”汪顯剛說,加上海洋牧場所在的位置海水不停地流動,這些魚需要不斷地在網箱內游來游去,幾個月下來,肉質就變得堅實,接近于純野生魚的品質。
今年伏季休漁期快到了,到時候,這一批魚將極大豐富島城水產品市場供應。“作為本市最大的海洋牧場,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在穩定本地海產品養殖品種規模基礎上,重點圍繞大黃魚、花鱸、加吉魚等市場認可度高的南方養殖品種,南北接力養殖,打造青島市深海養殖體系,拓寬消費市場,將南方優質魚引進北方市場,不斷拓展適宜養殖品種,壯大深水網箱養殖規模,填補本市禁漁期鮮活魚類供應不足短板,豐富本市水產品供應。”汪顯剛介紹。

歷程
2025年產值達2.4億元
汪顯剛告訴半島記者,海洋牧場去年就曾進行南魚北養,收獲的水產品很受島城消費者歡迎,結果非常成功。“有了去年的成功經驗,今年,‘南魚北養’的數量至少比去年翻倍。光今天這一批魚的量,就接近去年‘南魚北養’量的一半,今年我們還會再引進魚苗。”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漁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李靖告訴記者,2019年5月份,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組織7家養殖企業從福建采購大黃魚、真鯛、鱸魚等海水魚類26萬尾,平均規格為1-1.5斤/尾,放置于36個周長40-60米的大網箱中進行養殖。
為提升魚類品質,青島市在國內首創太陽能發電“燈光誘餌”設備并安裝于網箱中,利用水下集魚燈吸引自然海域的浮游動植物和小魚、小蝦等聚集于網箱內,模擬野生環境供養殖魚類追逐捕食。經過3-5個月的“野化養殖”,養殖魚類體重達到2-2.5斤/尾,價格提高2-4倍, 魚體變得修長,魚肉緊實無土腥味,口感明顯提升。
“按照我們的計劃,2020年,青島市計劃將養殖深水網箱100個,養殖魚種60萬尾,產量45萬公斤,大大豐富市民的菜籃子;至2025年,力爭深水網箱養殖數量達到500個,年產量達到240萬公斤,年產值2.4億元,成為青島市漁業養殖新的經濟增長點。”李靖說,下一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將在規范養殖行為、強化技術支撐、加大魚種選育、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營銷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深水抗風浪網箱南魚北養健康發展和深入實施。

揭秘
“南魚”為何曲線登餐桌?
記者采訪獲悉,平時市民消費時,能夠選購到多個品種的“南魚”,即南方地區養殖捕撈的水產品。但相比本地出產的海鮮,消費者一般認為南方養殖的海鮮口味、口感要弱于本地產海鮮。
再加上近幾年來,我國伏季休漁期措施越來越嚴厲,消費者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吃不到活的海水魚,那時候,市場上海鮮凍貨以及養殖魚類將是“主角”。
同時,隨著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走向深遠海成為必然,深海抗風浪網箱養魚已成為青島主要養殖模式。不過,青島可從苗種養至成魚的品種單一,網箱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為滿足市民休漁期對活海水魚供應需求,同時,為解決青島市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品種單一、周期長、成本較高等問題,去年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在赴福建連江、寧德考察調研的基礎上,經充分研究論證,組織實施了深水抗風浪網箱‘南魚北養+燈光誘餌’養殖模式示范。”李靖說,經過一年的養殖示范,實現了青島市深水網箱養魚當年養殖、當年收獲,提高了漁民養殖效益,突破了“北魚難養”、“北魚難賣”的不利局面,有力提升了青島市養殖海水魚市場競爭力,對于推動青島市深海抗風浪網箱高效利用和綠色養殖、促進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