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島1月5日電 (記者 胡耀杰)“科學”號科考船5日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本航次搭載了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和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
本航次于2019年10月3日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余海里,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
據悉,本航次分為兩個航段,中間靠泊密克羅尼西亞波納佩港補給,張林林研究員和胡石建研究員分別擔任第一、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賈凡副研究員和王富軍副研究員擔任隊長,孫其軍擔任船長。
胡石建介紹說,本航次總計完成了121個站位和218站次的CTD(溫度、鹽度、深度)大面站綜合觀測,腐蝕設備取樣26站,完成垂直拖網48站,深海多聯網14站,微塑料拖網42站,深海箱式采泥11站,生物泵10次,收放潛浮標49套次,并開展了大量其他各類型采樣作業,超額完成了計劃內作業內容。
據了解,本航次搭載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在多個前沿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科院海洋所孫虎元研究員首次進行了3000米以深分層海水腐蝕性試驗,獲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國產X80鋼腐蝕速率的連續觀測數據。廈門大學黃邦欽課題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斷面獲得了大空間尺度的高分辨率、高靈敏度浮游生物呼吸數據。中科院海洋所郭術津博士首次調查了馬里亞納海溝鄰近海域固氮藍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中國海洋大學楊桂朋課題組首次對西太平洋海域生源硫化物實現空間大尺度觀測。華東師范大學李道季課題組針對西太海域深層水中微塑料賦存特征使用了大體積(8噸)原位過濾方法,解決了深海采樣體積不足等問題。
此外,航次獲取了海洋上1500米層高空間分辨率湍流結構剖面數據,為低緯度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這些觀測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取得持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