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延續穩中向好態勢,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開局良好。
上半年,我國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水質(一、二類)面積占比76.5%,較上年同期增加6.7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占比13.2%,較上年同期減少2.1個百分點。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取得初步成效。渤海生態環境質量整體向好,今年前3季度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二類)比例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提升,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方案全部編制完成,海洋生態修復持續推進。同時,渤海海水和入海河流水質改善狀況不穩定,局部海域水質有較大波動,部分海灣仍存在一定比例劣四類水體,生態修復成效不明顯。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以來,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今年支持經費超70億元。環渤海三省一市及13個沿海城市(區)全部印發了本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分解目標、細化措施、明確了時間表。其中,天津將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書記任總指揮,在原實施方案基礎上出臺了強化作戰計劃;山東自我加壓,將攻堅戰范圍由省轄渤海海域拓至省轄全海域;河北唐山先試先行,率先開展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遼寧大連“先”字當頭,最早啟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在陸源污染治理方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9月,《行動計劃》入海河流“消劣”任務涉及的10個斷面中,水質劣于五類的僅剩2個,“消劣”行動取得積極成果。目前,環渤海三省一市及13個沿海城市已完成渤海入海排污口一級和二級排查。在海域污染治理方面,三省一市共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800余家;建成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編制了“海上環衛”機制建設方案。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三省一市均按照“一灣一策、一口一策”要求,全部完成了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方案編制;重點推進河北灤南濕地和黃驊濕地、天津大港濕地和漢沽濕地、山東萊州灣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選劃為自然保護地。在環境風險防范方面,三省一市排查企業超過500家,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1900余處,下達整改文書180份以上,備案5400余家企業的環境應急計劃。
發布會強調,渤海是半封閉型內海,其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具有慣性大、滯后性高、突發性強等特點,雖然攻堅戰取得了初步進展,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如部分城市對渤海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不夠,不同區域成效不平衡。實現渤海環境質量穩定改善仍有較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