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海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民生福祉不斷增進,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日益改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2019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2011~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OEDI)從105.4增長到131.3,年均增長3.5%。其中,2018年增長了3.2%。
發展水平穩步提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海洋經濟規模再上新臺階。2018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8.3萬億元,比2011年名義增長83%。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保持穩定,2011~2018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9%以上,2018年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4%。
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作用持續增強,我國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47.2%提高到58.6%。其中,2018年海洋旅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對海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有效發揮。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等新興產業成為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2018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4%,高于同期海洋經濟增速3.7個百分點。
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成效。改革激發市場新活力,涉海企業經營效率、盈利能力繼續較快提升,增幅進一步擴大,2018年涉海成本利潤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分別增加3.9、3、2.1個百分點,增幅比上年同期擴大1.3、0.9、0.8個百分點。海洋經濟生產效率持續平穩提高,2018年海洋勞動生產率是2011年的1.7倍。
海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2018年我國積極拓展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貿易額達1.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6%,增速高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19.3個百分點。一批中國企業承攬國際涉海項目,海洋領域經貿合作不斷深化。
發展成效日益增強,彰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成就
海洋經濟發展總體穩定。海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經濟穩定性和韌性增強,增長速度緩中趨穩。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動幅度由2011年的5.3個百分點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0.2個百分點。2018年,國內外航運市場逐漸復蘇,海運價格實現恢復性增長,沿海散貨運價指數、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基本保持穩定。
民生改善成效顯著。就業是民生之本,2018年涉海就業人員總規模達3684萬人,比2011年增加了262萬人。海洋漁民人均純收入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2.6萬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廣東、浙江和江蘇等地先后印發了政策性漁業保險實施方案,不斷提升漁民權益保障能力。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48個海洋公園,每萬人海洋公園面積達到3.8公頃,為國民海洋意識教育、休閑游憩、學術研究和生態體驗提供良好的空間場所。
發展潛力進一步提升,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積力
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2018年重點監測的海洋科研機構中科技活動人員數比2011年增長了20%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2011年增長近90%,專利授權數是2011年的3.5倍。在供給體系高質量發展要求下,一批高科技含量工程、產品和裝備陸續投入使用。港珠澳大橋完工通車,國內自主研發的治療老年癡呆的藥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正式進入上市審評階段,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順利下水,“海洋一號C”衛星、“海洋二號B”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為海洋經濟升級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海洋資源與生態保護力度顯著增強。截至2018年底,各類直排海污染源入海總量持續下降。2018年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6.3%,海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18年自然資源部出臺多項加強對海洋資源管理與保護的措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累計修復海岸線150多公里、濱海濕地5萬多畝。將“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轉化成有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大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修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