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艷霞胡婧)5月20日,2019年全國水產科技活動周在廣東省深圳市啟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副站長于秀娟、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調研員郭薇、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高慶營、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深圳市科協副主席張治平出席開幕式。
會議指出,中國水產學會是我國漁業科技工作的重要組織和重要力量。多年來,在中國科協和農業農村部的正確領導下,不斷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創新服務能力水平,為促進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中國水產學會已連續12年組織舉辦水產科技活動周,活動已成為我國水產科技領域內容豐富、特色突出、持續時間長、公眾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品牌。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漁業已進入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階段。中國水產學會將緊緊圍繞創新驅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團結動員全國水產科技工作者,充分發揮學會在水產智庫、學術、科普“三輪驅動”中的支撐作用,繼續推進世界一流學會建設,扎實開展水產科普工作,努力讓漁業科技成果更多、更廣地惠及廣大漁業生產者,為促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據了解,中國水產學會被中國科協授予2018年科普工作表現突出單位稱號。學會13支科學傳播專家隊伍首席專家,全部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榮譽稱號。學會牽頭11家水產科普教育基地共同組建了“全國水產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在積極發揮社會科普資源、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會組織開展的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連續多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為農民辦實事重點工作。
啟動儀式上,還舉行了慶祝科技工作者日活動,向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單位與突出貢獻人物、2018年度漁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漁業科技服務領軍人才頒發證書,向中國科協第六批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頒發聘書。長江學者、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作了“聚焦漁業綠色發展——大黃魚養殖過程中人工配合飼料替代鮮雜魚存在問題及對策”主旨報告。
學術交流環節,中國科協首席水產科學傳播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戈賢平、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柳學周、湖州師范學院研究員葉金云、大連海洋大學教授陳勇、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成永旭、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賈麗、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魯義善分別做學術報告。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中國水產學會、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主辦,深圳市海洋漁業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承辦。中國水產學會各分支機構、會員單位、學生會員工作站、科普教育基地、水產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各省級水產學會、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及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突出貢獻人物、2018年度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領軍人代表等170余人參加了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