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海試潛次,“潛龍三號”通過現場專家組驗收,4月24日在南海開始試驗性應用第一潛。
同樣在南海,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開啟6個深??脊艥摯?。
在青島,下潛8213米的“海燕”滑翔機剛剛“回巢”;在西南印度洋,累計作業航程超過2000公里的“潛龍二號”4月22日被“打包”進“向陽紅10”船后甲板集裝箱,之后將被海運回國接受技術升級。
大洋深處刷新的“中國數據”背后,是我國探索深海大洋邁出的堅實步伐。
“潛龍三號”創下深海航程最遠紀錄
“潛龍二號”的工作暫告一段落,“孿生兄弟”“潛龍三號”“征戰”正酣。
“孿生兄弟”的總設計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健說,“潛龍三號”在“潛龍二號”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升級,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之一是增加了最大續航能力。
4月22日,“潛龍三號”迎來海試第二潛,創下了我國自主潛水器深海航程最遠紀錄——航行42小時48分鐘、航程156.82公里,提升了技術水平和性能。
這也為各種潛水器密切配合乃至“三龍”(“蛟龍”“海龍”“潛龍”)聚首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屆時將組成我國探秘深海大洋的利器。
“海燕”創造世界下潛深度紀錄
相比傳統的無人無纜潛水器,水下滑翔機耗能小、成本低、部署便捷,具備獨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并且可以搭載科考所需的任務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
4月21日,“向陽紅18”號在青島靠港,圓滿完成共享航次任務。
在該航次中,31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海燕-4000”米級水下滑翔機和“海燕-10000”米級水下滑翔機等設備,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18個剖面的下潛觀測,最大工作深度達到8213米,刷新了最新世界下潛深度紀錄,順利通過海試。
大深度水下滑翔機的研制成功,不僅帶動了我國深海無人裝備發展,收集的長時間大空間尺度的高分辨率水體信息,也可為科學家提供寶貴資料。
水下考古“牽手”載人潛水器挺進深海
南海海域是我國古代海船南下的必經航道。但是,海上風暴、水中暗礁,常常讓眾多滿載貨物來往于世界各地的船只連同船上的貨物一起沉沒海底,成為人類珍貴的水下文化遺產。
載人潛水器,讓水下考古不斷向深海領域拓展。
4月20日早晨,正在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北礁海域執行深海考古作業的4500米級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首次下潛。
在長達8個半小時的水下連續作業中,借助潛水器光源,考古隊員沿著規劃路線,對工作區域進行目測走航調查,同時用高清視頻系統對調查區域做影像數據采集。
此次下潛設定的工作計劃基本完成,但沒有發現海底和沉船相關線索。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我國水下考古在深海領域缺乏經驗,工作大多集中在40米以內淺海域,更深海域人工潛水作業難度很大,而200—300米基本達到人類潛水的極限。此次調查也是我國水下考古深海作業的初次嘗試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