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 陳建春)日前,廈門市重大項目領導小組會議討論了《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未來6年廈門海洋經濟發展目標。
廈門海洋經濟發展具有明顯優勢。海洋科技力量位居全國前列,而且擁有廈門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學等眾多涉海科研院所。海洋科技人才2000多人,國家及省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檢測中心58個。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擁有“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等多項殊榮。濱海旅游業發展迅猛,成為海洋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海洋文化交流頻繁,擁有廈門國際海洋周、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海峽論壇等交流平臺。
《方案》提出,廈門將充分發揮優勢,著力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海洋生物制藥制品業,研發4種海洋新藥物,開發12種海洋保健品,發展3種藥源生物產業和一批海洋生物材料產業。在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方面,廈門將建設海水淡化項目和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南方分中心。重點發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汽車滾裝船研發及制造、游艇帆船和特種船舶制造等。
大力發展海洋現代服務業。在濱海旅游業方面,將發展海上串島與濕地生態游、郵輪母港及配套產業、游艇帆船產業。在港口物流業發展上,將發展現代港口物流、現代港口物流服務業、海運輔助業等。通過建立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數字海洋、遠洋科考、海洋遙感等發展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
現代漁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方案》提出通過發展漁港經濟、都市休閑漁業、遠洋漁業推進現代漁業發展。
修復海洋生態,是廈門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提和保障。《方案》提出,廈門將重點建設濱海濕地公園、海島生態公園、國家海洋公園,開展海灣綜合整治、海域清淤和海灘生態修復。
通過重點項目的實施,廈門將建設成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國家濱海休閑旅游度假中心、國家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聚集區、閩臺海洋產業對接先行區、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海洋經濟增加值力爭到2015年實現470億元;到2018年實現720億元;至2020年實現94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