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蘇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行動綱領,《江蘇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以下簡稱《生態保護規劃》)和《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以下簡稱《濕地保護規劃》)近日相繼出爐,修復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濱海濕地保護成為兩個規劃的重點。
《生態保護規劃》提出,要大力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漁業資源,構建海洋生態監測預警體系。2016年~2020年,全省修復受損海域1500公頃,近岸受損海域修復率達3%,整治和修復海岸線250公里,全省自然岸線保有率達35%,新增保護海洋重要漁業水域3000公頃,海洋重要水域保護率達50%。
為有效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生態保護規劃》明確,要加快完善海洋保護區建設,加強海州灣、海門牡蚜山和如東小洋口國家海洋公園等已建海洋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開展特殊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修復,保護海洋地質地貌和生物資源。開展重點海域生態綜合整治行動,實施海域污染治理和海洋生物資源恢復兼顧的綜合治理工程,加強對重點海灣地區進行污染控制和海洋污染物清除,改善海洋生態功能和資源數量。嚴格控制陸源污染,大幅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以恢復海洋岸線自然生態功能為目標,通過限制性開發和灘涂修復工程,達到岸線整治和保護。對濱海遭受侵蝕性危害的區域,重點加強岸線的及時修復。嚴格禁止灘涂區域的非法圍墾活動,保護岸線的自然生態功能。
根據《生態保護規劃》,江蘇省將加強沿黃海、長江口海域入海河口水質監測和生態災害防范,建設入海河口及直排口在線監測系統。構筑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絡平臺,建立入海河流水質預警預報機制和突發污染事故聯合查處機制。提高海洋生態災害監測的有效性和預警的及時性,建設海洋綠潮、外來物種和病毒病害等3個重點監控區,并通過衛星、航空、浮標、探頭等進行現場立體監測。
在濱海濕地保護和修復方面,《濕地保護規劃》則提出,要加強對濱海生態保留地灘涂濕地保護,開展河口及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退化濕地修復治理,恢復濱海濕地自然生態功能,為濱海濕地生物特別是遷徙鳥類等提供棲息地。2015年~2020年,重點開展勺嘴鷸、丹頂鶴、黑嘴鷗、野生麋鹿濱海棲息地修復,實施濱海濕地修復工程10處,修復濱海濕地面積0.3萬公頃。2021年~2030年,繼續開展重點野生動物濱海棲息地修復,并加強淮河入海口(扁擔河口)、故黃河口、灌河口、臨洪口、埒子口等重要河口濕地修復治理,實施濱海濕地修復工程11處,修復濱海濕地面積0.3萬公頃。
為加強濱海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建設,《濕地保護規劃》要求,積極推進連云港市、鹽城市、南通市濕地保護法規建設和兩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一區一法”建設,加強濱海國家重要濕地監測站和兩個國際重要濕地監測能力建設,建立濱海濕地生態監測體系和科研、宣傳教育體系。開展沿海灘涂和淺海水域可持續利用示范,引導合理利用濱海濕地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