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溫嶺市石塘、松門一帶海域受到赤潮影響,海水呈現“紅褐色”,猶如被彩色涂料染過一樣。不過,由于此次赤潮的優勢種為無毒東海原甲藻,沒有毒性。截至目前,未有沿海水產養殖受災跡象報告。
據該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李妙聰介紹,早在5月21日,赤潮志愿者就報告在石塘沿海烏嶼一帶海域發生赤潮,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赤潮顏色為紅褐色,呈塊狀分布,無異味,監測點最高濃度達每升9.6×106個。
此后赤潮面積在不斷擴大,5月27日,監測數據報告面積達80平方公里;6月5日,松門一帶海水也現紅褐色,并影響了洞下海濱浴場和龍門海濱浴場,監測數據報告總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監測點濃度約為每升5.1×106個。
據了解,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的增殖造成的,產生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有機物的廢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5—7月份。
李妙聰分析,今年赤潮發生時間與往年相比有所推遲,這主要跟前階段氣溫低、陰雨天有關,赤潮喜光喜溫,多發于水溫19—20℃,近段時間天氣放晴,水溫升高,赤潮就出現了大面積爆發現象。他說,海水出現無毒赤潮并不是壞事,赤潮消失后,海水水質會變得非常干凈。
自5月21日發布赤潮監測報告以來,溫嶺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已經連續發布了14期的監測報告,提醒沿海密切關注赤潮發展情況及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