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某種特定基因植入深海對蝦中,對蝦既不生病,又能長得又肥又大,這樣的好事由于基因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可能。據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的報告介紹,由于過量捕撈,如今海洋中60%~70%的魚類受到威脅。專家預測,到2025年時,人工飼養的轉基因魚將彌補世界漁業產量的不足,滿足全球人類的食用需要。
目前,基因資源在水產育種、水產養殖、種質鑒定等方面已有許多巨大成就且應用前景廣闊。然而,現代漁業生產中,基因資源的運營潛力和發展趨勢還存在很多問題。前不久,中國科學家協會第29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在青島舉辦,主題為“基因資源與現代漁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中國工程院林浩然院士、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研究員、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研究員共同擔任領銜科學家,來自全國水產生物技術領域13個單位的24位專家參加了本次沙龍。到會專家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轉基因技術在水產生物苗種繁育、遺傳育種、種質鑒定、病害防治以及水產生物太空育種等方面的運用現狀、應用前景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基因識別有助于保護物種資源
“水生資源的條形碼,就是在所有的物種當中,建立水產生物條形碼體系,這樣可以幫助識別、保存物種資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說。所謂“條形碼”是指DNA條形編碼,就是對一個統一的目的基因DNA序列進行分析,并把分析的結果儲存到計算機里,一旦需要,即可把要分析的物種的目的基因DNA序列與預存的數據進行比對,達到物種鑒定目的。專家介紹,根據農業部的資料和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進行分析,水產行業在最近30多年當中發展很快,數量增長了10多倍,這都是和生物資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基因抗病迫切需要篩選抗病品種
如果漁民養的蝦生病了,水產學家就是大夫,看病、開藥方,蝦喝了之后就能好。但在給魚蝦看病的過程中,有著與給人治病不同的困難。“人治病是屬于個體治病,而蝦是群體。幾千條密度居住,肯定會生病。”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員相繼海說,在給蝦看病的過程中,他們嘗試了從物種的免疫體系層面進行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方法。由于藥物治療需要找到合適的藥物,同時需要對環境進行控制,所以更為艱難。“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加強物種本身的抗病能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這樣認為。而解決病害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培育抗病優良品種,使用抗病品種,存活率哪怕比正常的良種提高30%~50%,應用前景也會很可觀。
分子標記標識目標魚類的重要手段
在池塘里養了一群魚,當受到微生物感染時,有一些魚存活,有一些魚死亡。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存活的魚有天然抗性。水產學家們所做的,就是探尋這些天然抗性背后的秘密。“天然抗性在基因組方面有沒有特定的序列?如果在那些天然抗病力強的個體當中,找到特有的序列或者特有的基因標記,我們就可以用標記輔助選育。”陳松林說。的確,在對決定抗病的基因進行標記后,就可以對這些個體進行培育、繁殖,進行抗病新品種研究。
這個過程中所用到的關鍵技術為“分子標記”技術,即把能反映生物個體或種群間基因組中某種差異的特異性DNA片段標記出來。在抗病的品種培育方面,分子標記意義更大。“因為有一些性狀,比如生長性狀,可以從表型上看出來,比如說長得大的,可以選用,但是抗病的個體在外形上完全看不出來,所以篩選抗病因子更為迫切。”陳松林說,他也認為抗病相關功能基因及其標記的發掘,將加快抗病品種培育的步伐,這也是一個國際的趨勢,將成為魚類抗病品種培育的重要手段。
轉基因育種現代技術需要與傳統結合
轉基因早已不再是個新鮮概念。1985年,世界上第一批轉基因魚誕生。隨后,魚類基因轉移迅速應用到培育高產、優質和抗逆的養殖魚類新品種方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王清印介紹:菲律賓的世界魚類中心曾進行過一個關于全世界水產育種方面的調研報告,結果顯示,全世界現在做的30多項計劃中,70%的選育目標以生長作為主選目標。與轉基因水稻、轉基因玉米不同,分子基因在水產中的作用比較復雜,由多個基因控制生長。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先弄清共有多少個基因控制生長,哪個是最主效的基因等,之后再把這些基因全部匯聚在一起進行操作,達到育種目的。與已經大規模投入生產的玉米、棉花等農業作物相比,基因育種在漁業中的應用似乎還停留在實驗室水平。
“基因育種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個早晨或者是通過某一個時間,就可以解決重大問題。”王清印說。
在水產中,有些性狀是一對一的,對于一些復雜的性狀,則是有很多基因控制的。在這種情況下,要靠幾個標記甚至是幾十個標記來解決問題。“在幾百年之前,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好中選好,優中選優,但是現在在選優的方法上,有很多新思路。”王清印說,雖然現在有很多分子技術方面的論文和研究,但是分子技術如何應用到生產中去,這些問題并不明朗。“我認為在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結合上,要做夠文章。如果做得好,可以良性發展。”
轉基因魚類是否安全,在探討轉基因食品時,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此次沙龍中,學者們對于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
孫永華(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副研究員):轉基因魚出來已經有20多年了,但是一直沒有應用,主要還是安全的問題。在食品安全方面,食物通過烹飪后,應該不會對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大眾不吃,可能對這個東西不了解,作為科學家,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告訴他們,在生態和遺傳方面,由于轉基因魚可能會和野生的種群交配,會干擾正常種群的生存狀況。所以對于生物安全方面,我們需要對它進行評價,評價要有一個科學標準,有了評價標準,可以做出相應的防范對策。
李恒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應用基因組中心助理研究員):關于安全性的評價,我個人觀點是,凡是吃的東西,是不能接受轉基因的。從對食品安全評價角度看,一二年不可能會有轉基因安全性評價。一個很簡單的例子,X光照射,照射一二次肯定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一直照射,誰也說不好有沒有影響。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持續跟蹤,這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