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就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全國現代漁業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記者走訪了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
海洋捕撈業作為浙江沿海的傳統基礎產業,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致富沿海漁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也日益突出。捕撈產能嚴重過剩、資源人工修復力度不足、海上污染影響加劇、違法違規捕撈行為屢禁不止等問題,造成浙江漁場漁業資源危機,面臨無魚可捕局面。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力量研究起草了“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審議并原則通過。“計劃”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以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為統領,以振興浙江漁場為目標,重點開展打擊非法捕撈、減船轉產、生態修復、基礎能力提升、海洋意識強化等五大行動,力爭通過3年~5年的努力,建立科學利用、依法管控長效機制,實現浙江漁場全面振興,為加快海洋強省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童加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明確提出了進一步推動現代生態漁業建設的重大舉措,一要大力發展“資源養護”漁業,發揮漁業對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作用。
加強內陸漁業資源本底情況調查和評估,明確現有資源量和可利用度。依據水域生態環境、資源狀況和養護需求,合理確定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科學確定增殖放流的品種和規模。完善不同種類的增殖放流技術規范,提高增殖放流苗種質量,科學監測和評估增殖放流效果。計劃到2017年,錢塘江等主要水系和湖泊外蕩的水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到較合理水平,水域生態結構得到改善,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要大力發展“潔水保水”漁業,發揮漁業對水生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針對不同類型水庫的功能特點及發展需求,加強不同類型水庫的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結構現狀及入庫面源污染調查,科學評估養殖容量和可捕資源量。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建設100萬畝潔水保水漁業示范區,年消耗水體總氮5.4萬噸、總磷5000千克,有機魚產量達15000噸,年產值達3億元,大中型水庫富營養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實現水環境改善與漁民增收的協調共贏。
三要大力發展“農漁循環”漁業,發揮漁業對治水、治土和穩糧促增收作用。創新種養模式,在糧食主產區和水產養殖集中區域,大力推廣實施稻魚共生、稻魚輪作、魚塘種稻等農漁結合、生態循環的農作模式,著力打造生態魚、品質稻、優良環境3張牌,提升稻米品質和種糧綜合效益,明顯改善水、土壤等生態環境。計劃到2017年,培育新型稻田養魚專業合作社20家,發展以稻魚共生輪作為主的新型稻田養魚100萬畝,提高種稻效益10%,減少農藥、氮磷肥使用2萬噸,綜合效益達10億元以上。
四要積極發展“生態高效”漁業,防止和消除集約養殖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治理、減排、提質為目標,開展水產養殖排放廢氣、廢水的治理,重點對溫室養殖廢氣、廢水排放和投喂冰鮮魚的養殖方式進行綜合治理和改造。計劃到2017年全省建成高效生態循環漁業示范區100個、清潔養殖示范基地50萬畝,減少中華鱉等溫室養殖面積400萬平方米,多生態位立體養殖模式普及率達90%以上,減少飼料用量20%以上,設施養殖尾水處理率100%,降低能耗7.6萬噸標準煤,節約養殖用水100億立方,減少養殖氮磷排放3.4萬噸。
五要積極發展“休閑保健”漁業,發揮漁業對秀美山川的靈秀作用。加強產業引導和規范管理,支持休閑漁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建設,推進觀賞與產業一體化,健全休閑漁業技術服務體系,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計劃到2017年,建成現代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00個,產值達27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