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滿載3噸桐江鱸魚的外輪,在福鼎市沙埕港內整裝待發。幾日后,這些鮮活的鱸魚就進入了韓國首爾各大超市。
來到青山綠水懷抱的福建閩威公司沙埕港大灣養殖基地,放眼望去,漁排整齊劃一地分布在海面上。
董事長方秀告訴筆者,公司現海域使用養殖面積已有108公頃,網箱2000多口,生產的閩威牌花鱸成功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及歐盟、日本和韓國有機食品機構的認證,桐江鱸魚養殖與生產標準已與世界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生產標準接軌。
被福鼎人稱為“母親河”的桐江,自古便盛產鱸魚。由于大量捕撈,桐江鱸魚數量急劇下降甚至瀕臨絕跡。
拯救鱸魚,第一個難題就是魚苗從哪來?純粹從海里捕撈,杯水車薪,難以為繼。1992年,閩威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合作開發,使花鱸人工育苗技術獲得成功。
隨之而來的是魚苗質量問題。長期用當地的魚配種,一代一代近親繁殖,魚苗的品質就會下降。而北方的鱸魚體形修長,桐江鱸魚生長速度和魚肉品質更好,雜交可大大提高品質。
就在閩威人全力拯救鱸魚之時,水產養殖專家雷霽霖院士提供了大力支持。2007年的“6·18”上,閩威與雷院士對接了“花鱸生殖調控和室內人工育苗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的育苗難題。
優質育苗,加上現代化的養殖技術,讓花鱸養殖事業如虎添翼,閩威推行“訂單農業”模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走產供銷一條龍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截至今年上半年,桐江鱸魚養殖面積達11.5萬畝,帶動3000戶漁民養殖。
談及未來,方秀說,他已著手打造自己的科研和深加工基地閩威高新技術園。園區計劃建現代水產加工車間、水產品安全檢測中心、存儲倉庫、育苗中心、科研樓,建成后年可加工成品魚5000多噸、海水魚生魚片等加工產量達1000多噸,可帶動周邊養殖戶2萬多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