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青島市召開的“文化引領鲆鰈魚產業發展研討會”上,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崗位發布了“鲆鰈類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初步建成并投入試點運行”的消息,引起媒體的極大關注。《齊魯晚報》以“哪兒養的多寶魚?信息可查”為題對鲆鰈類體系建立的“多寶魚產品由產地到餐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做了整版報道。
自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運行以來,黃海所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汲取了2006年“多寶魚藥殘風波”給鲆鰈類養殖產業帶來沉重打擊的教訓,將保障鲆鰈魚類的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體系首要任務來抓。一方面通過體系推進工業化養殖新理念、大力培訓和廣泛宣傳提高養殖業者的質量與品牌意識;另一方面積極研發養殖新技術,建立由育苗到養成、由流通到消費的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全程保障體系。目前,大多數的多寶魚(大菱鲆)養殖已實現了工廠化集中管理,從取水到養殖過程的水循環進行封閉式循環利用,以此與外界環境隔離,避免細菌滋生,從而有效保障了多寶魚生長環境的水質安全。同時,工廠化養殖場的循環系統中采用了生物濾膜來吸附和分解池中的排泄物,這種“生物包”能有效防止魚病的發生,杜絕抗生素的使用,進一步保證了大菱鲆養殖環境的安全。在加工與流通過程中,嚴格的加工操作標準及追溯體系的建立,確保了多寶魚產品能夠安全地供應到消費者手中。
目前,鲆鰈類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平臺已經基本建設完成,并開始在青島膠南市的部分漁業園區進行試點運行。消費者只需要將魚身上的標碼輸入到網站上,便可以知道產品的生產企業、投喂飼料情況、上市時間等信息,使消費者吃上滿意放心的多寶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