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標準,中國無疑應是海洋大國。此次中共首度將維護海洋權益和關注海洋安全納入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使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這一議題備受外界關注。
自明末起至近代,禁海、閉關、鎖國,中國與世界工業革命無緣,最終處于落后挨打的境地;而有海無防又讓中國嘗到鴉片戰爭等系列失敗恥辱。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和對資源安全的需求,“藍色話題”再度凸顯。
依照官方解釋,中國海洋權益既有維護管轄海域范圍內島嶼主權、海域管轄權、資源開發權等海洋權益的任務,又有維護國家管轄范圍以外海域的正當海洋利益的需求。同時,中國已經具備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為解決國家21世紀的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和能源安全問題做出貢獻的經濟技術能力。
不過隨著國際政治外交形勢的風云變化,中國海洋權益面臨錯綜復雜的形勢,許多矛盾日益凸顯,圍繞資源爭奪、島礁主權、海域劃界和通道安全的爭端態勢進一步加劇。在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近半存在爭議。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逸舟認為,與周邊國家相比,中國在海洋權益維護上顯然是新手,“在海洋方面沒有先期布局,這是很大的挑戰。”他提出,要增加中國在海洋問題上的話語權,軟實力就是要主動規劃、謀略和設計,要有先手布局。
當然,軟實力布局還應有硬實力做后盾,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匹配的,應該是清晰、力行的國家海洋戰略和力量建設。中共十八大報告的國防章節,首度將海洋安全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層級。近年來中國海監頻繁出海護漁和維權、中國海軍亞丁灣定期護航,以至中國第一艘航母入列,深海載人技術不斷突破,令國人在自豪的同時,多了一份安心。
中國實現海洋權益,繞不開國際因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表示,從軍事上“重返亞太”并加強與中國發生爭端的盟國關系可以看出,中美兩個新老海洋大國并存與共同發展料難一帆風順。
面對挑戰,中國應利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謀求利益,同時強調構建“和諧海洋”環境,堅持和平走向海洋、平衡發展、不謀求海洋霸權,建設“強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強國。
比如對于鄰海國家,中國可多提供一些公共產品,如海嘯預警、海洋洋底探測、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王逸舟說,中國在海水養殖、水稻種植等方面有輸出經驗,“應該讓這些國家看到中國巨人不光有牙齒,還有大量的好產品與大家分享,共同建立新型海洋國家關系。”
海洋強國還要面對海上非傳統安全挑戰,包括海上恐怖主義、海盜、海上走私、海上販毒及販運人口、海上環境污染、海上有組織犯罪等。這需要中國超越傳統的海洋認識局限,真正從全人類海洋文明的角度重塑國家發展戰略。
從中國執政黨的報告中看出,中國官方已經形成“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兼具的概念。中國要走向世界先要走向海洋,要努力促成和諧世界則先要為“和諧海洋”做出貢獻,建設好“藍色中國”是中華民族走向海洋文明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