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近海生態環境,給魚蝦造窩,1983年至1985年,三亞市曾在三亞港外和陵水灣投放幾條廢舊船只,開始設置人工魚礁區,先后建成大東海魚礁區、蜈支洲海洋牧場示范區、東島西島魚礁區、紅塘灣魚礁區、崖州灣魚礁區等六個魚礁區,現在又增加了雙扉石等魚礁區。雖然當年投放的船型礁和后來投放的水泥礁、輪胎礁規模較小,但對打造人工魚礁區發揮了作用,近海漁業資源逐漸得到一定恢復,海域環境也得到改善,為三亞發展垂釣業、潛水業、海上旅游觀光等產業構造了很好的平臺,并為近海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日前,為進一步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游客提供更優越的水下觀光環境,三亞投放四艘報廢沉船于海底,使其變身人工魚礁,建造立體式的海洋牧場。此次增建投放的報廢沉船作為人工魚礁經過了充分的調查論證。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水生物種豐富,投放沉船作為魚礁后,可營造良好的海洋生物棲息環境,礁體表面可為附著生物的附著基,礁體海底則可作為海底棲生物棲息帶。
根據規劃,10年內,三亞將建造蜈支洲東西魚礁區、大東海魚礁區、雙扉石魚礁區、東西島魚礁區、紅塘灣魚礁區、崖州灣南魚礁區、崖州灣西南魚礁區等8個海洋牧場區,投放人工魚礁80萬立方米和相應的漁業資源增殖流放數量,并建立種苗繁殖場、馴養場等,投資總預算達2.65億元,牧場建設總面積達2000至3200公頃。
三亞海洋水產資源豐富,僅魚類就有600多種,適合海上游釣期長達9個月。垂釣愛好者可在三亞的海上體驗真正的垂釣之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