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劉立明)非洲是中國最早開展遠洋漁業合作的地區。1985年3月,中國13艘漁船組成的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開赴西非海域,揭開了中非漁業合作的序幕。30年來,中國與非洲有關國家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不斷深化合作關系,非洲已成為中國遠洋漁業對外合作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先后與幾內亞比紹、毛里塔尼亞和幾內亞等國家簽署了政府間漁業合作協定,中國企業按照有關國家法律規定和合作協議開展漁業活動。目前,中國在非洲開展漁業合作的國家近20個,漁船500多艘,年產量約30萬噸。中國遠洋漁業在非洲的發展不僅豐富了國內水產品市場供給,加深了中非人民的友好往來,也為促進非洲人民生活富裕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中非漁業合作不僅是中國企業捕撈當地的海洋漁業資源,而且在入漁國投資興建冷庫、碼頭、加工廠等漁業基礎設施,積極融入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如福州宏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采取投資入漁模式,在毛里塔尼亞投資1億多美元建設集水產品加工和增值項目于一體的漁業基地,成為中毛漁業合作的典范。中國水產有限公司在塞內加爾累計投資5100萬美元,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二是促進了當地人員就業。中國企業在當地開展漁業合作,主要是雇傭當地人員作為工作人員。據統計,中國企業共雇傭當地船員5000多人,陸上辦公樓、加工廠、碼頭等吸納當地人員數萬人。其中,僅中國水產有限公司在非洲合作國家解決的就業人員就達5000多人。同時,中國企業還根據政府間協定或者入漁協定為當地人員就業開展技能培訓,先后為幾內亞比紹培訓捕撈專業人才上千名,幫助其開展海洋漁業資源調查,無償建造漁船并發展工業捕魚,為摩洛哥培養大批捕撈和船舶修理專業人員,受到所在國政府和當地百姓的歡迎。
三是增加了當地財政稅收。中國企業按照入漁國法律規定,按時交納包括營業稅、入漁費、資源補償費、出口稅和附加稅費等各種稅費,增加了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
四是滿足了當地水產品市場供應。為解決當地百姓“吃魚難”問題,中國企業根據入漁國政府要求將部分漁獲水產品免費或平價供應當地水產品市場,如中國水產有限公司每年向幾內亞比紹政府免費供應800噸~1000噸漁獲,滿足當地公眾對優質魚類蛋白的需求。
此外,中國企業還積極參與當地社會公益事業,不定期向當地的學校、教堂、孤兒院、貧困群眾等捐款捐物。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全面履行負責任漁業國家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遠洋漁業管理規定》建立了一整套遠洋漁業管理制度,對中國漁船開展漁業活動實施嚴格管理,堅決打擊非法漁業活動,對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和漁船進行嚴厲處罰。赴非洲作業的中國漁船,必須經入漁國政府批準獲得捕撈許可證,經中國政府批準后方可在相關國家海域作業,并須嚴格遵守中國和入漁國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切實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下一步,中國政府將繼續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非洲相關國家進一步深化雙邊漁業合作,共同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研究建立違規漁船信息通報機制,打擊非法漁業活動,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藍色海洋、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貢獻應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