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壽光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現代漁業經濟模式要求,組織漁業生產,初步了形成四種循環漁業主導模式。
魚鹽模式。在海水的循環利用上,實現了生態高效。通過海水養殖業與鹽業生產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海水零排放零污染。將海水納入蓄水池,經監測合格后,放入蝦、蟹、貝等養殖池,然后進入鹽場鹵庫,養殖鹵蟲,經過幾輪養殖池,海水鹵度提高,進行溴素提取,再進入鹽場制鹽,不僅節減了鹽場的成本,而且不用找專門的制鹵池,節約了土地資源,實現了海水循環利用零排放零污染。
發展碳匯漁業。對淺海灘涂進行澡類修復和貝類底播增殖,發展碳匯漁業。積極實施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2010年組織完成增殖放流苗種2.4億尾(只、粒),創歷年數量和品種之最。除超額完成省廳下達放流620萬只梭子蟹苗種和底播文蛤1000萬粒(實際底播2.04億粒)任務外,還遵照企業和個人意愿,按照有關規定,組織義務放流中國對蝦200萬尾和縊蟶苗3000萬粒。
淡水漁業推行上林下漁、上糧下漁、魚藕套養、生態立體養殖等模式,發展觀光休閑漁業。到目前已發展上糧下漁6000余畝,上林下漁3000余畝,魚藕套養3000余畝。采用“鏈式”水產養殖體系,利用育魚苗廢水進行羅非魚、白鯧養殖,再利用其廢水經沉淀凈化后養殖鯰魚,養鯰魚廢水又排入藕池,經蓮藕吸收凈化后套養淡水魚,最后,經多次利用的水再來澆灌林地,使水資源達到了六級利用、五次增值的效果,有效地實現了水源的多次利用,養殖用水實現了“零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收益。
海洋捕撈實現了遠海近海生產相結合的模式。按照漁業經濟“調轉”要求,選用油耗較低的船型,加快漁船更新改造。作業方式改單一的拖網作業向流刺網、鉤釣業等方式轉變。生產品種由低質魚類向經濟魚類轉變。作業場所由近海向外海遠洋漁業轉變,緩解了近海捕撈強度,增加了國際漁業競爭能力。2010年,壽光市第一家遠洋漁業企業——圣海遠洋漁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進一步提高了遠洋漁業的組織化水平。目前,全市具有冷凍能力的外海遠洋漁船達到100余艘,計3.6萬馬力,2010年全市遠洋捕撈產量達到5.6萬噸,產值近8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