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是海洋經濟穩中有好、穩中有進的重要驅動。
海水利用業:淡化技術取得突破,產業化進程加快
2015年海水利用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全年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7.8%。各地因地制宜,積極貫徹落實《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青島西海岸新區出臺《推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天津發布《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日產1.2萬噸國華舟山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順利投產;寶鋼湛江鋼鐵基地海水淡化項目1號機竣工投運,海水淡化規模1.5萬噸/日;永興島1000噸海水淡化設備基本完工;亞洲最大海水冷卻塔——浙能臺州第二發電廠工程1號海水冷卻塔首次進水。大豐港首套海水淡化裝置將出口服務印度尼西亞居民;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與中能建廣東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BOT配套14400立方米/日海水淡化項目”合同。國內首套柴油機廢熱海水淡化系統成功出水,其技術達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世界銀行集團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宣布支持中國新渤海開發區(河北省)的海水淡化工廠建設。
海洋生物醫藥業:政策引導力度加大,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十二五”以來,隨著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加快發展,國家頒布實施了多項規劃政策,引導和扶持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沿海地區也積極謀劃部署,通過舉辦產業峰會、組建產業技術聯盟、搭建企業重點實驗室、制定專項發展規劃等多種方式,加速海洋藥源生物的開發和產業化利用。2015年,青島高新區崛起百億元藍色生物醫藥高地,獲批青島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第二屆福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峰會吸引項目投資54億元;天津市印發實施《天津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5年~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與欽州共建海洋中藥實驗室等。在各方關注支持下,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迅猛,2015年實現增加值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3%,領銜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成為突出亮點。
海洋電力業:政策環境持續改善,海上風電建設穩步推進
2015年多項利好政策相繼出臺,海上風電政策環境持續趨好。如《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為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并網消納、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制度提供政策支撐;國家能源局相繼發布關于開展風電清潔供暖工作、做好2015年風電并網消納的工作、開展海上風電項目進展有關問題的通報等一系列通知;財政部提出自2015年7月1日起,對納稅人銷售自產的風力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在國家發改委發布修改后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中,新能源條目中增加“海上風電機組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和“海上風電場建設與設備制造”;工信部公布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光伏和風電被移出產能過剩行業。隨著各項風電利好政策的出臺,提升了風電企業投資海上風電建設的預期,2015年我國海洋風電實現增加值116億元,比上年增長9.1%,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山東北海近海風電項目并網運行,江蘇蔣家沙和東臺四期、天津南港海上風電項目相繼獲得所在省市發改委核準開工,海上風電場建設穩步推進。
海工裝備制造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形成倒逼,產業轉型邁向深水、高端
2015年全球海工建造市場手持訂單交付率下滑,新接訂單、完工訂單較上年同期驟減且價格下跌嚴重;運營市場中平均利用率、日租金等指標均大幅下降。全球市場低迷對中國海工存在的產能結構性過剩、技術創新薄弱等軟肋形成倒逼,行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自升式平臺、平臺供應船兩大優勢產業“斷崖式”下跌,導致我國海工新接訂單失去世界第一地位,占全球市場份額較2014年的35.9%下滑5個百分點;手持訂單中存在大量投機訂單,面臨巨大流動資金風險,如海工船手持投機訂單占總量的62%,排世界首位。國內多數海工企業遭遇交付難、接單難、資金鏈斷裂等風險。針對海工產業發展的問題,2015年相關部委出臺規劃、指導意見、技術規范、指導目錄等11個國家級文件,引導海工產業向高端化、深水化領域推進,并助推金融與海工產業深度融合緩解資金困境。以上海外高橋、中集集團、中海油、三一重工等為代表的海工龍頭企業憑借技術和資金實力,在若干技術領域打破國際壟斷,不斷積累國際競爭力;天津、青島、無錫、珠海等地繼續加強海工產業布局,集群效應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