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在蔣家沙竹根沙海域開展大竹蟶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共向該海域投放平均殼4.7毫米大竹蟶苗8305.7萬粒,超額完成2014年省近海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項目8000萬粒的放流任務。
增殖放流是恢復水生生物資源和提高漁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徑。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早在2005年就開展人工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放流規模已經發展為5大類、12個品種,每年投入超過1000萬元。
大竹蟶主要生活在砂質底、水質優良的淺海和灘涂,是一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貝類。蔣家沙竹根沙海域原先有大竹蟶分布,但由于無序采捕,使得資源量銳減。2007年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首次開展大竹蟶放流,開創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從單一的近海投苗回捕型向灘涂自然增養殖轉變。8年來,蔣家沙竹根沙海域共投放大竹蟶6.2億粒,對蔣家沙竹根沙海域的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