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7月12日電(記者于文靜、周密)為恢復特大干旱之后的漁業生產發展,12日,農業部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五省聯合啟動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修復活動,放流青、草、鰱、鳙等重要經濟魚類約13億尾,種植水草13.5萬畝,底播貝類2100萬粒。
據了解,長江中下游五省是我國漁業主產區,淡水養殖面積和產量占到全國的一半。今年春夏之際的特大干旱造成長江中下游湖泊、江河水位急劇下降,不少湖泊水位跌至歷史最低。天然水生生物資源、水域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對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旱災發生后,農業部及時啟動了抗災應急工作機制,一手抓災后復產、一手抓管理落實,確保實現全年水產品產量增長,保障全年水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受災五省把漁業抗災救災和恢復生產作為當前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修復受損漁業資源和水生生態,今年以來已舉辦各類增殖放流活動200余次,放流經濟魚類苗種達17.65億尾。
盡管當前長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水位正在逐漸恢復,但全面恢復長江中下游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將會是一個持續數年的長期過程,需要進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農業部將進一步加強災區生產調度,積極爭取并落實相關扶植政策措施,全力推進漁業災后生產恢復,努力幫助災區少減產、不減產、促增產。一是繼續加大長江中下游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力度。綜合運用增殖放流、底播貝類、栽植水生植被、建設人工魚巢等有效措施,對已遭破壞的水生生態進行修復和重建,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水域生態安全。二是全力以赴抓好抗災救災恢復生產。對苗種儲備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及時發布可調劑的魚類親本或苗種信息。組織受災5省漁業部門和水產科研單位,指導漁民調整養殖結構,采取“稀養速成”等方法,大力增養生長快、效益高的特色經濟品種。三是加快推進全國水產健康養殖,努力確保災區外的地區養殖產量穩定增長。落實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北方16個中心城市及其周邊縣(市、區)“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項目,建設400個水產健康養殖場,提高水產養殖標準化能力和水平。指導各地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爭取超額完成新創建500個健康養殖示范場,提升水產養殖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地方啟動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和漁業鄉村獸醫登記制度,加強水生動物疫情監測和病害防治,確保不發生重大疫病流行。四是大力發展遠洋漁業。繼續推進遠洋漁船更新改造,進一步加強遠洋漁業監督管理,保持遠洋漁業平穩上升趨勢,力爭產量和產值有所增長。五是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力推進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開展異地交叉督察,實施檢打聯動,切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不發生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