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正式公布。人們注意到,《綱要(草案)》內容中多處提到海洋,“海洋話題”成為兩會的“藍色亮點”,引人關注,讓人振奮。
《綱要(草案)》中關于海洋的內容豐富具體。比如,《綱要(草案)》提出,要進一步壯大海洋經濟,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發展遠洋漁業,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扶持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海洋服務業;發展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創新海域海島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深入推進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天津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區建設,支持海南利用南海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海洋經濟,建設青島藍谷等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等等。
同時,《綱要(草案)》還以相當篇幅強調,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加強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深入開展極地大洋科學考察;加強海洋氣候變化研究,提高海洋災害監測、風險評估和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海上救災戰略預置,提升海上突發環境事故應急能力;要有效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加強海上執法機構能力建設,深化涉海問題歷史和法理研究,統籌運用各種手段維護和拓展國家海洋權益,妥善應對海上侵權行為;并且提出要加強海洋戰略頂層設計,制定海洋基本法。這一系列的“加強”,描繪出中國海洋事業的宏偉構想,讓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過程中有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讓海洋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大有文章可做。很多人發現,根據《綱要(草案)》,國家計劃在“十三五”時期實施 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其中涉海工程和項目占有相當比重。這些涉海工程和項目瞄準了建設深海空間站、深海探測、大洋鉆探、海底資源開發利用等多個領域。隨著這些涉海工程和項目的實施推進,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水平,以及與海洋開發相關的裝備系統制造水平,必將提升到新的高度。
擬議中的涉海工程和項目,當然是最為緊迫和重要的,但遠遠不是海洋開發、海洋經濟的全部。一個新的例子是,有關科研人員正在進行“黃海冷水團海水魚類養殖”的研究。該項目一旦成功,不僅可以改變目前近岸海水養殖受環境和空間制約的局面,并且可以為國內市場提供三文魚等冷水魚類產品,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諸如此類的事例,是海洋資源深度利用的趨勢,完全可以視為海洋經濟供給側改革的典型案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們堅信,當兩會中的“藍色亮點”為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當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十三五”規劃一步步成為現實,必將有更多人投身于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事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