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在漁業委員會第30屆會議上發布《201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
報告指出,全球每年出產1.28億噸魚類和其他水產品供人類消費,平均每人每年達18.4公斤,漁業和水產養殖為全球糧食和營養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為43億人提供了大約15%的動物蛋白攝入量,是5500萬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糧農組織總干事達西爾瓦表示,漁業和水產養殖在全球、國家和農村的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大約12%的人直接或間接地以此為生,它們是世界17%的人口以及低收入缺糧國家近1/4人口的主要蛋白質來源。糧農組織指出,這個行業目前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治理不善、漁業管理體系薄弱、自然資源利用引發沖突、沿用落后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方法等。更為重要的是,尚未考慮小規模捕魚社區的優先重點和權力,還存在性別歧視和雇傭童工等不公正現象。
糧農組織呼吁各國政府盡一切努力確保全球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糧農組織檢測的許多海洋漁類種群依然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據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這些漁業中有近30%被過度捕撈,大約57%被完全開發(即達到或非常接近其最大可持續生產水平),只有約13%的魚類屬于未充分開發。過度開發不僅會造成不良的生態后果,而且也會導致魚類和水產品產量減少,從而帶來消極的社會和經濟后果。
報告指出,為了提高海洋漁業對沿海社區糧食安全、經濟和社會福利的貢獻,必須指定切實有效的管理計劃,恢復被過度開發的種群資源。
報告還強調了糧農組織《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以及相關的國際行動計劃和技術準則對于實現全球可持續糧食生產系統這一目標的重要作用,并針對全球有超過90%的漁民從事小規模漁業生產的狀況,建議制定國際自愿準則,推動新政策的制定,確保小規模漁業健康發展并創造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