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第十六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表彰了2024年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出貢獻的100個產學研科技創新團隊、100位創新人物和300項科技創新成果,發布了100個產學研深度融合好案例、10個產學研合作好團標和200多項產學研合作的優秀成果。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田永勝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石斑魚優良新品種培育技術創建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創新成果二等獎,徐永江研究員主持的“黃條鰤苗種規模化繁育和海陸接力養殖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項目榮獲創新成果三等獎;黃海所成果轉化案例入選中國產學研深度融合好案例。
“石斑魚優良新品種培育技術創建及產業化應用”項目針對石斑魚養殖品種種質資源退化、養殖苗種成活率低、抗逆力低等限制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了石斑魚種質庫構建、遠緣雜交育種、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應用等方面研究,在我國南北方創建了石斑魚育種群體庫、種質冷凍庫及評價技術,實現石斑魚種質多元化長期保存及產業化應用;率先創建多技術結合的石斑魚遠緣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生長快、抗逆性強的養殖新品種“云龍石斑魚”和“金虎雜交斑”,有效解決了產業中優良品種缺乏的問題;創新石斑魚優良苗種工廠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有效解決了養殖苗種成活率低的問題;近三年繁育石斑魚新品種苗種1.64億尾,在我國南北沿海地區大規模推廣養殖,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達11.38億元。
“黃條鰤苗種規模化繁育和海陸接力養殖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項目針對我國發展深遠海養殖的品種和技術需求,開發了大洋性經濟魚類黃條鰤,認識了其遺傳背景和種質資源家底,黃條鰤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優異水產種質資源;建立了親魚培育與種質評價標準,查明了性腺發育規律,建立了“水溫+光周期+營養+水流”生殖精準調控技術,實現了自然產卵的穩定批量獲取;首創了“工程化池塘+工廠化車間”接力育苗模式,攻克了早期減耗防控、畸形與殘食防除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大規格苗種規模化培育;揭示了黃條鰤對環境的生理與分子適應機制,開發了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和工廠化循環水高效養殖技術,建立了“深水網箱+工廠化車間/圍欄”海陸接力養殖模式,研發了海陸高效轉運、應激消減等關鍵技術,為黃條鰤深遠海養殖生產模式構建提供了技術支撐。成果已在遼寧、山東、福建、廣東等省份進行推廣和應用,近三年直接新增銷售額達2億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