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藍海101”號調查船起航執行“2024年度中西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航次。出航前,黃海所副所長葉乃好、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江峰等前往碼頭送行。

“藍海101”號禹昊船長匯報了航次各項備航工作;航次首席科學家吳強博士介紹了航次調查任務、籌備情況以及開展的針對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履約培訓情況等。辦公室阮曉紅主任宣讀了《關于成立2024年中西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臨時黨支部的決定》,希望臨時黨支部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為航次保駕護航。船舶管理處強調要加強海上調查期間的值班值守,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獲取豐富詳實的科研調查數據。
葉乃好副所長回顧了2023年“藍海101”號調查船執行“中西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航次情況,高度肯定了航次體現出的黃海所漁業科考精神,并對本航次提出三點要求:第一,要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海上作業要做好防護措施,嚴格遵守船舶管理相關制度和規定;第二,要嚴格遵守科研調查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出海調查人員與船務工作者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第三,要規范儀器設備操作,定期檢查和維護船載設備,確保數據精準、設備安全。

朱江峰副院長表示,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具開發潛力的海域之一,在該海域漁業資源開發需求日趨強烈的大背景下,開展中西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將為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科學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礎數據。

本航次計劃出航120天,主要任務是通過調查中西印度洋公海浮游生物、魚卵仔稚魚、漁業種類組成及數量分布等,了解中西印度洋物理環境以及重要生境特征,分析魷魚類、鮐類和金槍魚類等主要中上層經濟魚種資源的棲息環境、資源補充動態,并開展資源量評估,以掌握印度洋重要經濟種類分布、生物學特性及其資源狀況,增強我國在國際漁業組織中的科學貢獻度,支撐我國在印度洋海域的漁業資源評估和養護,促進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