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研究所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緊緊錨定“凝心鑄魂筑牢根本、錘煉品格強化忠誠、實干擔當促進發展、踐行宗旨為民造福、廉潔奉公樹立新風”目標任務,按照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重要要求,將主題教育與研究所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圍繞主責主業和主打主攻任務,做實讀書班、民主生活會等“規定動作”,創新調查研究、主題黨日等“自選動作”。調研研究所、大學、企業等30余家,制修訂規章制度28項,以高質量黨建保障研究所高質量發展。
2.聚焦主責主業提升成果培育效力,科研產出再創新佳績
聚焦主責主業,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以第一單位獲科技獎勵11項,其中“幾種重要養殖魚類抗病生長性狀精準育種技術建立與良種創制”成果獲2022-2023年度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發表科技論文487篇(JCR一區153篇,IF>10十篇),其中南極磷蝦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是我國漁業領域首篇《Cell》研究論文,入選山東省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提名榜單;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6件;牽頭制修訂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2項;培育出國審水產養殖新品種4個。
3.深入實施“人才強所”戰略,優秀青年人才持續涌現
在重大創新平臺保障中、在重大項目實施中造就了能夠擔當國家漁業科研戰略任務的創新人才,形成“聚精會神搞科研,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創新文化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創新氛圍。1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1人入選農業農村部青年英才,11人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系列人才工程(特聘專家3人、產業領軍3人、青年專家5人),1人獲青島市拔尖人才,93人入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科英才”,進一步夯實了由院士頂尖人才為引領,以杰出人才、領軍人才為帶頭人,以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為骨干的優秀科技創新群體。
4.創新平臺體系日臻完備,支撐科研能力持續提升
山東長島近海漁業資源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通過建設期評估,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了基礎資源保障。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在部、省、市及水科院的領導和支持下,建立了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三級管理架構;組建了13個科研團隊;創新性地在全國布局了15個應用牽引基地,前瞻性地保障最新科研成果能夠直接應用到產業之中,為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5.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通過國家驗收,進一步筑牢我國水產種業安全“壓艙石”
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國家驗收。資源庫根據我國不同海域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保護需求,構建了現代化的漁業生物資源保存平臺,已收集、匯交了海洋漁業生物種質實物資源近14萬份,信息資源50萬余條,涉及近700個種,為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和首次全國水產種質資源普查等重大項目的實施起到重要的平臺支撐作用。
6.“藍海101”號執行公海大洋漁業資源綜合調查航次項目,拉開我國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的序幕
“藍海101”號首次遠航執行中西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任務,拉開了我國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的序幕。完成調查站位100個,涵蓋漁業資源、浮游生物、漁業聲學、理化環境、海洋化學等多學科綜合調查。首次開展中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多種漁具聯合取樣,已捕獲金槍魚48條、1722公斤,其他漁獲物7132公斤。該航次研究成果將為我國深度參與國際漁業治理提供第一手科學數據支撐,并為提升我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能力和水平、支撐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數據保障。
7.著力推進科技興漁一體化支撐,所地所企合作實現提檔升級
“刺參陸基池塘設施化高效養殖技術”“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和“新型綠色環保網箱養殖技術”等3項技術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占水產類總量的六分之一;“溫室型鰻草規模化育苗技術體系”獲2023年度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創新適用技術。技術服務遍及全國20余個省市,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3項成果入選青島市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占入選案例總數的1/4;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在青島市82家研發機構中名列榜首;1個團隊榮獲“青島市鄉村振興英才”稱號。與煙臺市人民政府簽署海洋漁業發展戰略協議,煙臺漁業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建設進入快車道,與濰坊漁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威海、三亞等地共建的院士工作站形成協同發展態勢。
8.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學術活動精彩紛呈
作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首批4個參考中心之一的“水產養殖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和生物安保參考中心”掛牌建設。承辦第37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亞太漁業委員會會議、中國-東盟國家漁業合作論壇等多雙邊國際會議,累計30多個國家的近700位代表參會;舉辦2023年海水養殖技術國際培訓班、農業農村部2023年漁業“走出去”國際合作能力建設培訓班。接待19個國家20批次210余人來訪交流,其中副部級以上10團次、副國級1團次,分享了中國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為國際一流創新型研究所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9.《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漁業》卷首發暨“弘揚傳承科學家精神”座談系列活動成功舉辦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中國農業出版社主辦,黃海水產研究所和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承辦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漁業》卷(以下簡稱“《漁業》卷”)首發儀式暨“弘揚傳承科學家精神”座談成功舉辦。由唐啟升院士任主編的《漁業》卷系首次獨立成卷,是我國漁業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唐啟升院士所作《中國式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過去和未來》專題報告,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漁業“以養為主”策略的形成與實踐,闡述了中國現代漁業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實質性貢獻以及未來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活動積極回應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這一時代命題,有助于激勵一代代漁業人為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不懈耕耘、努力前行。
10.打造漁業科普 “窗口”,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自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2023年獲批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以來,研究所統籌科普資源,組建科普專家庫和研學課程庫,全年組織調研考察、科普研學等活動100余批次,2000余人次中小學生來所研學。組建“中國農學會海洋生物科普分隊”,策劃完成魚蝦貝藻參等“智慧農民”培訓視頻100多期,并在光明網、科普中國等平臺播放,培訓人數達十萬人次。創作的科普繪本獲第五屆山東省科普創作大賽一等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