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于2021年11月23日自上海出發,2022年4月20日“雪龍2”號抵達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歷時149天。
自上海出發后,張吉昌和劉璐隨“雪龍2”號,穿越太平洋,跨過赤道,經歷了傳說中的魔鬼西風帶,還沒開始考察工作,就已經被南大洋給了一個下馬威。但這些經歷也讓他們對接下來真正的南極考察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從2021年12月底到2022年3月中旬,他們協助考察隊完成了“兩站三海”的補給和科考任務,執行了71個調查站點的南極磷蝦拖網采樣和全航程探魚儀聲學數據采集工作。整個考察期間獲取磷蝦樣本25000多尾和大量數據,為提高對調查海域磷蝦資源的認知提供了大量科學依據。作為38次隊最艱苦的艉甲板作業小組成員,兩位年輕人不懼風雪,敢于直面困難的精神受到了考察隊其他同志的一致認可。尤其劉璐同志作為黃海水產研究所唯一抵達過南極大陸的女性科考隊員,更是巾幗不讓須眉。他們在極地考察這一國家科考平臺上展示了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優良的職業素養和精神面貌。

圖1.(左:劉璐、張吉昌抵達我國南極長城站;右:劉璐、張吉昌抵達我國南極中山站)
劉璐和張吉昌兩位同志此行的149個日日夜夜的工作與生活,是黃海水產研究所20多年來潛心極地漁業科學研究的縮影。2001年,現任黃海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遠洋與極地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團隊負責人趙憲勇研究員隨“雪龍”號中國第18次南極考察遠赴南極參與科考工作。科考期間,利用“雪龍”號船載科研探魚儀,他在南極海域發現眾多大型高密度南極磷蝦集群。作為國內漁業聲學領域的領軍科學家,經過十多年不懈努力,帶領科研團隊改變了我國在南極磷蝦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領域的落后狀況。
執行漁業科學觀察,為南極磷蝦漁業保駕護航
2009年冬季,遼寧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和上海開創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分別調派漁船,遠赴南極海域,開展南極磷蝦資源探捕調查,開啟了我國南極磷蝦漁業的壯麗篇章,黃海水產研究所對探捕任務給予技術支持。受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委托,遠洋與極地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團隊負責聯系我國南極磷蝦漁業企業、磷蝦漁船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收集相關數據并匯總報送CCAMLR秘書處。趙憲勇、左濤、朱建成和樊鋼洲等四位同志先后承擔該項工作,嚴格遵守數據采集規范和數據報送要求,完成數百萬條數據報送,保證了我國南極磷蝦漁業數據報送國際履約的質量和時效性。
從2009/2010漁季至今,黃海水產研究所共有25人次作為南極磷蝦國家漁業科學觀察員隨生產漁船執行任務,出海考察總天數達到四千多天。最長的一個漁季,總時長達316天,獲得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為南極磷蝦漁業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圖2.張吉昌(左:磷蝦生物學測定;右:生物環境調查)

圖3.樊鋼洲(左:兼捕魚類取樣;右:海鳥與哺乳動物觀測)
深度參與國際組織漁業管理,積極參加南極漁業科考
2009年起,黃海水產研究所作為科研單位合作承擔農業農村部“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負責南極磷蝦資源探捕調查技術支撐與國際組織參會工作。近幾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CCAMLR年度會議采用線上形式召開,團隊成員都積極參與到會議工作的全過程。目前正是CCAMLR漁業管理政策調整的重要時期,團隊成員王新良、應一平、趙云霞和樊鋼洲等人在首席科學家趙憲勇的帶領下以大量的科學依據支撐我國極地漁業可持續發展,提升了我國在南極漁業管理中的參與度,履行了負責任漁業大國的責任與義務。
隨著國家對南極磷蝦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關注度的持續升高,遠洋與極地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團隊又重新加入到我國南極科考國家隊中。團隊中的王新良參加了36和37次隊,許慶昌參加了36次隊,張吉昌和劉璐參加了38次隊。相信在“十四五”期間,遠洋與極地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團隊必將在南極科考中厚積薄發,為我國南極磷蝦漁業和極地科考事業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圖4.磷蝦漁船生產作業與漁獲物

圖5.(左:磷蝦資源探捕調查;右:王新良、許慶昌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圖6.張吉昌、劉璐在“雪龍2”號船執行南極磷蝦資源調查任務
南極,令人向往,卻又令人望而生畏
隨著“雪龍”號船靠泊上海母港,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宣告圓滿結束,這是繼36次隊之后,第二次“雙龍探極”。然而我國在南極海域卻不止“雙龍”,還有四艘執行南極磷蝦漁業生產的遠洋漁船。在“雪龍”號和“雪龍2”號返回國內之際,遠洋與極地團隊的樊鋼洲和黃文強兩名同志仍在南極磷蝦作業漁船執行國家科學觀察員任務,他們的條件更加艱苦。待兩人返回國內,遠洋與極地團隊本年度的海上工作即全部結束,年底又將展開新一輪南極海上科考任務。
每次遠赴南極,心中都充滿著揚帆遠行、乘風破浪的激動,同時又懷揣著對父母、家庭的愧疚。面對當下全球范圍復雜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執行國家科學觀察員的工作周期保持在半年以上,中國南極考察隊的工作周期保持在5個月左右,已基本失去中途更換人員的機會,長時間的海上工作與生活,考驗著個人的心理和毅力,然而工作責任心支撐他們成功完成了每個航次的任務。
即使返回上海碼頭后,因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包括張吉昌和劉璐在內的10余名來自青島五家科教單位的考察隊員滯留上海。鑒于此,黃海水產研究所積極聯合其他四家科研院校,在青島市防疫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將青島籍隊員用專車閉環接回青島。此舉既是所黨委對每一位黃海所人關心愛護的具體體現,也讓其他兄弟單位看到了青島市對海洋科考的重視以及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底氣和擔當。
不忘初心,厚積薄發
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團隊成員抵達南極后,中途無法更換人員已近乎常態化。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對家人的殷切思念,他們始終堅守著“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的初心誓言,踐行著“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極地精神,將家人的鼓勵和理解化為工作的動力,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我國南極磷蝦資源科研事業,見證著中國進入極地考察大國行列、并向強國邁進的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極地科學考察,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探求新的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所將一如既往地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選派優秀的科研人員投身我國極地科考事業,全力支持我國極地科學事業發展,用不懈探索與創新追求卓越、攻堅克難,為我國極地事業的發展作出新貢獻!